龍文+程琳
(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河南 信陽464000)
關鍵詞:云計算;云閱讀;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閱讀模式的改變,闡述了云閱讀的含義及特征,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如何利用云閱讀進行閱讀推廣,并從滿足讀者信息查找、淺閱讀常態化、深閱讀多層次覆蓋、移動交流和信息分享四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構想。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4-0032-03
在新信息技術和移動閱讀發展趨勢下,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首次超過半數,數字化閱讀日趨常態化[1]。此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其中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的使用率達到85.5%,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個人互聯網應用呈上升趨勢[2]。在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只有不斷創新閱讀推廣模式,加強紙本圖書、移動互聯網、各種閱讀終端平臺之間的融合、互動與共享,才能適應高校師生新的閱讀需求。
1云閱讀及其特征
1.1云閱讀的含義
云計算環境下,讀者只需手持移動終端便可通過網絡快速獲取所需信息資源。因此,云閱讀可以定義為讀者通過手持移動終端,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獲取所需信息服務的閱讀方式[3]。云閱讀是Web3.0理念下移動社會化交互閱讀模式的具體實現,強調閱讀的移動性、互動性、讀者體驗、跨平臺等特征,能夠實現讀者閱讀效率的最大化以及閱讀體驗的最優化。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群體主要是在校大學生,90后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4],是伴隨著電腦、手機、網絡成長起來的群體,他們對于云閱讀的憧憬和向往是可以預估的。高校圖書館不僅要把大學生作為云閱讀模式的主要推廣對象,還應把他們當作宣傳云閱讀的主力軍,這對于信息傳遞與互動、知識共享以及消除信息鴻溝起著重要的作用。
1.2云閱讀和紙本閱讀、數字閱讀的區別
《現代漢語詞典》對閱讀的定義是“看(書、報等)并領會其內容”。因此,在傳統的紙本閱讀中,讀者往往通過視覺方式獲得信息從而滿足閱讀需求。伴隨著數字化進程,閱讀模式從“書面閱讀”逐漸轉向“數字閱讀”[5]。數字閱讀時期,文字信息不僅突破了紙本載體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突破了文字本身的限制。閱讀不僅能夠獲取文字信息,而且能夠獲取文字之外的圖像、聲音、影像等內容。現階段可以說是從數字閱讀向云閱讀過渡的關鍵時期,其特征就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迅速普及,這一時期閱讀的移動性、交互性、跨平臺成為云閱讀最為顯著的特征,讀者的閱讀行為體現出閱讀空間多樣化、閱讀時間片段化以及閱讀設備多元化等特點。
1.3云閱讀的特點
1.3.1移動獲取、按需使用。“云”中的資源從讀者角度來看是可隨時隨地獲取并無限擴展的,讀者只需使用移動終端就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自身需要實現信息的查找、閱讀、分享等。因此,相對傳統閱讀方式來說,云閱讀不僅適應了當代閱讀人群的多元化組成結構、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以及不斷變幻的閱讀場景,而且讀者無須到館就可以在動態環境下獲取信息資源,真正營造出泛在圖書館無處不在的閱讀氛圍。
1.3.2時間碎片化、閱讀個性化。傳統閱讀方式下,讀者的閱讀時間相對固定、閱讀目的也相對明確,多數讀者選擇在圖書館等固定場所通過深度閱讀的方式獲取知識。然而,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已經很難坐下來慢慢地閱讀,人們的思維不斷地從一段信息內容跳躍到另一段信息內容,以便跟上知識信息爆炸的速度[6]。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閱讀時間、地點、內容等都表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閱讀時間片段化、閱讀空間多樣化及閱讀設備多元化等方面。同時,讀者可以通過云閱讀平臺的檢索等功能查找自己所需的閱讀信息,充分體現出其閱讀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化閱讀。
1.3.3基于位置服務的交流互動。云閱讀讓閱讀不再是私密化的個人行為,基于LBS的移動定位技術可以實現閱讀的同步共享、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等功能。讀者借助具有位置識別功能的移動終端,就能快速地尋找到某一地點、某幾個人同時閱讀的某些書籍的詳細信息,讀者之間通過書籍形成特定的閱讀圈,從而實現資源的分享與交流,同時也促進了信息傳播和知識共享[7]。
1.3.4跨平臺無障礙閱讀。在云閱讀模式下,云閱讀平臺允許各類閱讀終端的接入,實現了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其他閱讀終端設備間的無縫連接,讀者可以隨時隨地查找、閱讀自己喜歡的信息。當讀者遇到閱讀場景發生變化的情況而中斷閱讀時,可通過云閱讀平臺的云端同步功能切換至其他閱讀終端繼續之前中斷的內容。可以說云閱讀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種隨心所欲、隨時隨地的信息獲取方式,讓讀者真正實現了跨平臺無障礙閱讀。
2云閱讀時代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模式
2.1基于微信的基本信息查找
微信是騰訊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免費手機通信軟件,目前已擁有6億用戶,其支持短信、視頻、圖文、群聊、LBS定位等多樣化的信息表現形式。
2.1.1微信館藏查詢。高校圖書館可以把OPAC(Open Public Access Catalogue)和微信公眾平臺聯系起來,通過微信向讀者提供館藏紙本圖書及電子資源的查詢服務,滿足讀者隨時隨地了解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需求。
2.1.2圖書館新書與經典好書的定期推薦。高校圖書館可以把最新采購的圖書及經典圖書通過微信平臺定期、分批推薦給讀者,同時在推送的信息中還可以包含第三方書評、館藏地址、借閱情況、電子書鏈接等信息,引導讀者精讀整本圖書,把讀者的碎片化淺閱讀引向深閱讀。
2.1.3第三方書評式分享。該類方式主要是將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公眾平臺和豆瓣等相互打通,用戶在關注這一微信賬號后,只要輸入想要的書籍名稱,即可得到微信賬號智能回復,回復的主要內容是以豆瓣第三方書評的圖文方式呈現的。高校圖書館通過這種客觀的書評模式進行閱讀推廣,具有很強的親切性和生動性。
2.1.4微信讀書會。讀書會是高校圖書館傳統閱讀推廣的重要手段之一,云閱讀時代的微信讀書會突破了傳統讀書會在時間、地點上的限制,讀者可以使用手機等終端設備在網絡上舉辦讀書會。在讀書會舉辦過程中,每位參與者都可以通過手機用語音、文字、圖片等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不僅能讓每位參與者暢所欲言,同時也能讓平時不善表達的讀者更好地參與。此外,微信讀書會還可以很好地保存話題資源等資料,既方便未參加讀書會的讀者在會后瀏覽,也方便組織者在讀書會后進行總結和反思。除上述手段外,微信圖書漂流、線下圖書館直接互借、掃描圖書二維碼借閱等手段都是圖書館微信平臺進行閱讀推廣可以采取的創新模式[8]。
2.2基于微博的淺閱讀常態化
微博作為云時代的個人信息即時共享平臺,其影響力無處不在,微博閱讀憑借其方便互動、高效迅捷等特點,迅速成為當前讀者的一種新興閱讀方式[9]。作為擁有眾多信息資源的高校圖書館,微博正逐漸成為閱讀推廣的重要工具、窗口和平臺。
2.2.1一體化的微博閱讀推廣矩陣。高校圖書館微博的構建應該主題明確、準確分類目標受眾,可根據微博的寫作主題、內容范圍、服務范圍、學科范疇等建立專題微博,并形成相互關聯的高校圖書館微博矩陣,讀者可根據需要、興趣等因素關注相應的專題微博。微博矩陣的建立有助于改變當前高校圖書館單一微博大而全、雜而亂的局面,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推廣。
龍文,程琳:云閱讀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2.2.2微博話題的設置和閱讀推廣效果息息相關。高校圖書館微博閱讀推廣的話題設置應從讀者的角度充分考慮其閱讀需求,應貼近讀者生活、激發讀者興趣,吸引讀者參與到與圖書館的互動中來。
2.2.3有親和力的閱讀推廣內容。高校圖書館通過微博進行閱讀推廣時不僅要推薦經典圖書,同時也要參考那些時效性、時代感更強的流行圖書排行榜,把經典和時尚結合起來,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筆者認為,圖書館可根據微博熱點事件進行相關的閱讀推廣,如依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熱門微博,進行和旅行相關圖書的閱讀推廣。
2.2.4建立微博精粹電子閱覽庫。高校圖書館可建立專門的精粹微博電子閱覽庫來收集內容精彩的微博并提供相應的搜索渠道,讓讀者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微博內容,還可以深入搜索相關內容,感受深閱讀的魅力。圖書館既可以通過精粹微博電子閱覽庫引導讀者閱讀具有公信力的微博,同時也對讀者深閱讀有良好的引導效果。
2.3基于O2O的跨媒體閱讀多層次覆蓋
云閱讀時代,跨平臺、多屏應用正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隨之催生了跨媒體閱讀這一泛在閱讀新趨勢。跨媒體閱讀是指讀者通過在不同媒介平臺、閱讀終端上的跨越,在閱讀內容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了一種混合式的閱讀,極大地滿足了讀者對泛在閱讀的需求,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10]。作為一種商業模式,O2O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O2O概念非常廣泛,只要產業鏈中涉及線上線下就可以被稱為O2O。從這種意義上說,跨媒體閱讀具有明顯的O2O特征,強調線下傳統紙本閱讀和線上數字閱讀的融會貫通。在圖書館跨媒體閱讀系統中,可以應用的O2O技術主要有二維碼、LBS、NFC等技術。
2.3.1二維碼是通過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分布黑白相間的圖形來記錄數據符號信息。高校圖書館可以將二維碼和館藏OPAC相結合,讀者通過OPAC查找館藏圖書時即可在網頁上顯示該圖書電子書等相關數字信息的二維碼。另外,圖書館還可通過為紙本圖書粘貼二維碼的方式將館藏紙本圖書和云端數字信息連接起來,讀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方便查看與該圖書相關的多媒體信息資源。
2.3.2LBS即基于位置的服務。LBS是通過運營商無線電通信網絡或GPS等定位方式獲取移動終端用戶的位置信息。在GIS平臺的支持下,圖書館可以把圖書OPAC和LBS聯系起來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用戶通過OPAC檢索圖書后對圖書和用戶位置進行精確定位,向讀者提供借閱和歸還圖書的路線,方便用戶查找圖書,提高館藏圖書資源利用率。
2.3.3NFC即近場無線通信技術。該技術的基礎是RFID互聯技術,是一種短距高頻的無線電技術。在圖書閱讀領域,用戶只需使用帶有控制代碼的設備靠近讀取設備,就能獲取不同媒介的圖書信息資源。
2.4基于SoLoMo的讀者互動、信息分享
SoLoMo模式,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Mobile(移動)三者的無縫整合。SoLoMo模式的出現標志著移動社交和LBS服務逐漸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方向[11]。移動社交網絡具有用戶黏度高、互動性強、傳播形式多樣化等特點,LBS服務是通過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為其提供服務。構建基于SoLoMo的圖書館移動服務對于提高云時代讀者忠誠度和圖書資源利用率是十分有利的。
2.4.1虛擬閱讀社區。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的虛擬社區,既有方便讀者參與的閱讀小組和話題,也可以基于閱讀歷史、附近的人向讀者推薦書友,還可以支持分享圖書館體驗、服務到其他社交網站(如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的功能,能最大限度滿足讀者分享知識、進行社交的需求,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和黏度。
2.4.2基于LBS的個性化推薦。高校圖書館通過對讀者進行定位,并根據其借閱和評價記錄等信息分析讀者潛在需求,向讀者推薦附近的圖書、服務設施等,幫助讀者發現和選擇感興趣、有價值的信息。
3結語
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閱讀以及移動閱讀帶來了閱讀的新風向,改變了讀者的閱讀行為和習慣。在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在加大新媒體閱讀推廣的同時,如何保障傳統紙本閱讀的影響力以及讀者的系統性閱讀,將新媒體閱讀和傳統紙本閱讀結合起來,是圖書館閱讀推廣的重要方向。筆者在闡述云閱讀的含義及特征的基礎上,從滿足讀者信息查找、淺閱讀常態化、深閱讀多層次覆蓋、移動交流和信息分享四個方面提出圖書館云閱讀推廣的建議和構想,以期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字化閱讀首次超半數[EB/OL].[2014-11-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4/21/c_1110340 010.htm.
[2]CNNIC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5-07-10].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 37273.htm.
[3]張學軍.“數字化”引領時代“云閱讀”改變生活[J].圖書館建設,2012(8):62-64.
[4]約翰·帕爾弗里.網絡原住民[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9.
[5]楊志剛,李慧.開展數字閱讀 提升圖書館內容服務[J].圖書館論壇,2011(2):123-125.
[6]張曉林.超越圖書館:尋求變革的方向——第77屆國際圖聯大會觀感[J].圖書情報工作,2011(11):5-10.
[7]徐彩霞,徐丹黎,林建軍,等.紙網云融合:閱讀3.0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趨勢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3(5):89-93.
[8]陳文文,李燕,周歡.微信環境下高校移動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創新[J].圖書館建設,2015(5):80-83.
[9]楊曙.微博生態下的閱讀新特征與圖書館的合理引導[J].新世紀圖書館,2015(2):24-27.
[10]王佑鎂.跨媒體閱讀:整合O2O與MOOCs的泛在閱讀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2-28.
[11]劉艷民,王海花,魏清華.基于SoLoMo的圖書館移動應用功能擴展設計[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3):54-57.
(編校:馬懷云)
作者簡介:龍文(1981—),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程琳(1983—),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5-QN-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