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煊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國教育信息化還處于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逐步融合的“整合”階段,信息技術還沒有全面融入教育教學,步入深刻變革的“創新”階段。這就需要從制度創新、強化標準、組織管理、安全保障、隊伍建設、協作交流等多方面入手,選擇有效策略,不斷完善教育信息化體系。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實施效果;策略選擇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國已經將教育信息化的實施納入國家戰略規劃。我國于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教育部2012年3月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件工具,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校際協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為特征的,在教育領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為教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調動了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率,促進了教學資源的互動、共享,促進了社會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取得顯著進展,但是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還處于逐步融合的“整合”階段,信息技術還沒有全面融入教育教學,步入深刻變革的“創新”階段。推進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是我國今后實施教育信息化戰略的重要任務,這需要我們從制度創新、強化標準、組織管理、安全保障、隊伍建設、協作交流等多方面入手,選擇有效策略,不斷完善教育信息化體系。
一、教育信息化的實施效果
1.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也是建設良好學習環境的過程。在這種整合的過程中,社會各級組織構建網絡、增添設備、配置軟件,努力創造信息化氛圍,建設綠色、安全、文明的數字社會。數字教學、數字科研成為社會新時尚。局域網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帶寬增加,安全性能提高,泛在信息平臺持續普及使用;教學和科研信息設備的配置和使用水平不斷提高,對教育和創新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數字教學科研資源庫及優秀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共享和使用情況逐步提升;教學、科研、教師、學生、財務等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數據共享逐步拓寬。信息化學習型社會的良好氛圍日趨完善。
2.調動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數字化學習資源是經過數字化處理,在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材料。與傳統非數字化學習資源不同,其形式不再局限于紙質材料、投影片、電影、電視、錄像等,表現為各種電子讀物、電子郵件、網上資源、網上教程等,融合了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由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傳遞、接收具有便捷性,虛擬仿真程度高,獲得的成本較低,使學習者很容易接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促進了教學資源的互動和共享
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學習者之間的有效互動是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班級授課的最大優點是實現了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互動強度增大,但也存在互動受益面窄的缺點,使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共享,存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實現了從“校校建信息資源庫”到“區域內共建共享、區域間共享互換”教學資源建設的變化,實現了從“基于資源的網絡教學”到“多終端同步視頻互動教學”的網絡教學模式的變化,使不同師資隊伍、專家、學習者等的共同參與互動成為可能,極大地拓展了信息受益面,促進了教育資源的互惠共享。
4.提高了學習者動態學習的效率
由于無線網絡通訊技術和手持終端技術的發展,“數字學習”逐步向“泛在學習”過渡。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從固定時間地點的學習向脫離時空限制的移動學習發展,從靜態變為動態,任何學習者都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隨身攜帶移動通信工具進行學習。學習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將家庭與課堂資源聯系起來,完成課程學習和作業任務;可以在虛擬實驗室中,完成仿真實驗和科學創造;可以在虛擬平臺下,實現與不同人群的社會交往和溝通聯絡。“泛在學習”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學習方式,實現了學習方式的革命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5.提升了社會科研創新實施能力
由于數字化資源內容形式日益豐富,社會資源共享平臺不斷延伸拓展,移動通訊技術日新月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互利共享科技教育資源的空間逐步拓寬,進一步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創造創新能力。構建數字化科研協同創新中心,跨學科、跨區域協同創新,共同利用科研實驗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同分享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學文獻都將成為科研新常態。信息化手段的發展,必將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整個社會的科研創新實施能力,提高我國科技現代化水平。
6.促使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
教育寬帶網絡和教育云基礎平臺等教育信息化支撐環境的全面覆蓋,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提供了條件。“數字學習”“泛在學習”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職業教育、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各種教育模式不斷創新,教育觀念、教育資源、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內容不斷推陳出新,終身學習步入網絡技術支持下的不脫產異地“在線學習”時代。加速信息化環境下科學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融合,創新拔尖學生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助服務的意識與能力,成為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基于互聯網的學習型社會正在逐步形成。
二、教育信息化的策略選擇
1.加強宣傳引導,樹立教育信息化意識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需要整個社會的協同認知和配合支持。網絡環境和教育資源的配置支撐固然重要,但是吸收與接納教育信息化觀念,熟悉掌握教育資源,傳播與推進教育信息化更加重要。只有加強宣傳引導,使全社會樹立科學、優良的教育信息化風氣,形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2.加強制度創新,不斷完善政策法規
制度創新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教育部門必須制定與教育信息化相關的管理制度,如辦學制度、基礎設施配置制度、學位制度、考試制度等,并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通過體制創新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確保教育信息化工作步入科學、規范的發展軌道,推動產學研合作和企業技術創新,推動校企之間和區域之間的廣泛合作。
3.加強規范管理,制定教育信息化標準
教育信息化的規范管理也是一項重要的策略選擇。教與學兩個方面的規范都非常重要,要同時制定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標準。一方面要從教師資質認證、崗位標準、教學大綱和標準等方面規范信息技術教學標準,另一方面要從試卷標準、上機測試標準、考核要求等方面規范信息技術學習標準。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已經開始制定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標準,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標準的研制工作,落實計算思維教育,實現計算思維和信息技術課程的全面融合,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計算工具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創新精神。此外,基礎設施的標準和規范也是要考慮的重要內容。要加強數字教育資源、軟硬件資源、教育管理信息資源等各方面內容的標準制定和規范,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運作水平和運行能力。
4.加強組織管理,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
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建立科學、完善的管理組織,建立高效實用的運行機制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堅實基礎。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應明確職責任務,并建立相應的信息化管理機構。各類信息化機構都應保證機構健全完備,組織層次分明,崗位權責明確,人員配備科學,并有嚴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各級組織應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組織協調和統籌規劃,理順各個管理部門與信息化管理機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有效發揮信息化管理部門在教學科研等工作中的促進作用。
5.加強安全保障,提高教育信息化運行效益
網絡安全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都應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加強安全防范意識,積極制定和實施網絡與信息安全建設管理規范,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網絡系統運行安全,不斷提高教育信息化運行效益。此外,相關信息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病毒和有害行為的防范和對不良信息的監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對教育信息系統的侵害。教育部門應重視建立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努力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促進生態教育信息化建設。
6.加強隊伍建設,促進教育信息化穩步發展
信息產業部在2004年發布的《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訓實施意見》中就提出:“建立規范的信息技術教育培訓體系和科學的信息技術人才評測體系,大力開展信息技術人員教育培訓工作,加速信息技術人員成長,最大限度地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要。”信息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核心任務。應建設以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應用等信息技術領域為重點的科學的培訓課程體系,通過政策引導、整合教育網絡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數字化動態學習等多種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加強基礎教育、職業資格培訓、繼續教育和在職學歷教育,提高全社會的信息化水平,帶動教育信息化穩步發展。
7.加強協作交流,推動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協作方式,推動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加強教育資源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交流合作,促進產學研創新融合;加強區域內、區域間教育資源互利共享,促進區域教育教學健康發展;加強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管理經驗和教育教學理念,引導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總而言之,我國正處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在教學中加強宣傳,樹立教育信息化意識;加強協作交流,增進教育資源互利共享;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從制度、規范、組織、保障、人才培養與協作交流等多種策略選擇入手,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實施效果,實現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管玨琪.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8.
[2]熊才平,何向陽,吳瑞華.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J].教育研究,2012(6):22-29.
[3]楊宗凱,楊浩,吳砥.論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4]任友群,隋豐蔚,李鋒.數字土著何以可能?:也談計算思維進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8.
[5]鄭云翔.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7):126-13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