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歡
(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財務外包作為一種財務管理方式的革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納,但也有不少企業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功。因此,本文主要從財務外包的定義及特點入手,從企業自身、外包商、宏觀政策三個方面分析了財務外包的風險類型及成因,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
【關鍵詞】財務外包;風險應對;核心競爭力
一、財務外包定義及特點
財務外包是一種財務管理模式,主要是將整個財務管理活動根據企業的需要分解成若干模塊,如總帳核算、往來帳款管理、納稅申報等,將這些模塊中企業不擅長管理或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部分外包給那些在該方面居于行業領先水準的專業機構處理。
一方面,財務外包在很大程度上能使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獲得更加專業的技能支持,提高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財務外包也使企業面臨各種風險。
二、財務外包風險類型及成因
財務外包風險是指企業在財務外包過程中,由于各種制約因素的影響,導致外包活動不能取得預期成果或失敗而造成各種損失的可能性。主要有來自企業自身、外包商、宏觀政策三個方面的風險。
(一)來自企業自身的風險
其一,選擇風險:外包商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財務外包的結果,而我國目前外包市場還不完善,外包商質量參差不齊,所以企業在對外包商進行選擇時面臨很大的風險。其二,溝通風險:主要表現在企業與外包商在財務信息的交換、加工、處理等方面。企業因過度的自我保護,不能給外包商提供及時、完整的財務信息,使外包業務不能順利開展。其三,對外包商的依賴風險:企業財務外包雖使企業降低了成本,卻也可能讓企業過于依賴外包商。一旦外包商中斷服務,或者改變服務方式和水平等就會讓企業處于被動局面。其四,企業內部知識磨蝕的風險:若企業因為財務外包而忽略自身財務管理能力的提升,從長遠來看,將有可能使企業自身財務能力磨蝕,這無疑是不利于企業發展的。
(二)來自外包商的風險
其一,質量風險:企業財務外包的目的之一是獲取專業的代理服務,當服務不滿足這一基本條件時,企業就面臨著質量風險。其二,安全風險:財務外包時,會涉及企業方相應財務信息的交付,其中部分信息屬于商業機密,一旦被第三方獲得,可能給企業帶來損失。其三,信息風險:在企業和外包商形成的委托代理關系中,外包商隱瞞的信息,使企業存在信息風險。
(三)來自宏觀政策的風險
當下我國財務外包缺乏宏觀法律政策的指導。對企業,缺乏相關制度的指導,就無法按照專業化的流程來進行財務外包選擇決策、過程管理以及外包后期安排,只能自行摸索前進。對外包商,由于法律目前缺乏對其嚴格制度規定,很容易造成外包商市場混亂,外包商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也會因為缺乏正確指導流程,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糾紛。
三、風險應對策略
風險應對對于企業是至關重要的。針對以上財務外包風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風險應對。
(一)企業自身角度
從企業自身來看,可選擇風險降低、風險轉移和風險保留三種策略。
1.風險降低策略
其一,合理確定財務外包方式和范圍:并非所有的項目都可以外包,因此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外包方式和范圍。其二,謹慎選擇外包商:在選擇外包商時,企業尤其需要對外包商的價格、服務質量、可靠性、專業程度、信用水平等方面進行比較,避免讓信用差和業務能力弱的外包商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其三,詳細簽訂合同及財務協議:企業選擇了具體的外包方式和合適的外包商后,就需要通過簽訂外包合同和財務協議進行權責分明。其四,加強與外包商的溝通:企業需要加強和外包商的溝通與合作,增加相互間的信任度。其五,企業應盡力降低對外包商的依賴程度,通過控制核心業務,堅持把控決策環節,掌握主動權。
2.風險轉移策略
一方面,企業與外包商簽訂合同可以將風險轉移。另一方面,企業也可為財務外包繳納保險,即通過向非關聯的第三方付款,將風險轉移給第三方,通常為保險公司。
3.風險保留策略
一則,企業可以建立財務外包風險準備金制度,即企業通過定期計提一定的風險準備金,來達到吸收風險的目的。通過這種方法,即使外包決策失誤或者成本超過預期,企業也能自行吸收風險。二則,當沒有其他備選方法,或者與其他備選方法接受風險相比付出的代價更小時,企業往往會采取風險接受策略。
(二)承包商角度
當下,我國財務外包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外包商的發展空間很大。其應努力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如制定相應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加強員工培訓,與客戶積極進行溝通,及時提供財務反饋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等。
(三)宏觀政策角度
當下,我國財務外包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因此政府應推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使用財務外包企業的利益,明確外包商的準入機制,對財務外包的相關責任義務作出規定,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企業采用財務外包,同時也促進財務外包事業在我國的發展。
四、結語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可以選擇財務外包,憑借外部資源以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當然,在財務外包過程中,企業要承擔各種可能的風險。因此,企業財務外包的成功,是企業自身能力、外包商、宏觀政策環境和市場發展的綜合體現。因此,政府需出臺相應法律法規,行業需要凈化市場,而作為中堅力量的外包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企業自身也要勇敢地面對風險的挑戰,樹立正確的外包觀念,通過正確的領導、嚴密的合同、有力的監管和有效的溝通等措施,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加以削弱及規避,實現財務外包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3號——業務外包[Z].北京.2010
[2]珀斯.外包制勝:利用外部資源提高競爭優勢[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朱冬琴.財務與會計外包:國外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J].山西:生產力研究,2009(6)
[4]戴福祥等.財務外包風險防范研究[J].武漢:財會通訊,2009(29)
[5]任秀梅等.財務外包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