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瓊
摘要:小學數學學習具有學習內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學習過程的系統性和漸進性、學習方法的特點等,這些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數學學習特點的客觀制約性,教學要從學習內容的組織、學習過程的安排和學習方式的選用等方面去適應小學數學學習特點的要求,全面優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小學數學教學;影響
小學數學教師作為學生的數學啟蒙者,對于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結合當前小學生學習的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本文針對小學數學學習的特點對教學的影響,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
一、學習內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一)小學數學學習內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突出表現
小學數學學習的內容都是經過歷史的長河而沉淀下來的、在數學知識系統中一些最為基礎且最具有教育價值的基本內容。經過教材編寫者的加工,大部分內容已經轉化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形象生動的數學知識,但是,由于數學這一學科本身的特性,仍然保留了高度的抽象性和嚴格的縝密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統一是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的最大特點。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結合反映了數學這一學科知識抽象性的特點與小學生邏輯思維形象性的矛盾對學習內容的嚴格制約性,體現了數學知識與求學心理素質發展水平之間的制約與適應的關系。
(二)小學數學學習內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對教學的影響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有著很強的制約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抽象的理論知識, 還要加強與直觀形象的實踐活動相結合。要處理好抽象與形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關系,就應該處理好以下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既要生動直觀又要突出數學的本質。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盡可能地將教學內容用直觀的方式去呈現出來, 讓學生獲得基礎的數學知識; 另一方面,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要突出數學這一學科的本質特點,強調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 避免因對教學內容過度直觀化而導致數學知識科學性的丟失, 要從根本上促進小學生的數學思考。第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實質性的理解。在對小學生授課時,教師要在結合具體實例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數學概念和定理知識的傳授, 幫助學生理解內容的實質, 不要急于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公式化、 符號化,避免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陷入僵硬化的狀態。
二、學習過程的系統性和漸進性
(一)系統性和漸進性特點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必然反映
小學數學學習是一種系統的活動過程,因為只有系統的學習才能獲得相對完善的數學知識經驗,只有相對完善的數學知識經驗才足以引起學生心理和行為發生相對持久的變化。否則,要么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根本不能發生適應性的持久變化,要么他們的變化就可能不是因為數學知識經驗的習得而產生的。很明顯,小學數學學習的系統性要求既是數學學科本質對其學習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完成小學數學學習目的任務的需要。然而,數學學科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客觀上制約著數學學習只能按照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兒童的心理發展順序有序地進行,特別是數學的邏輯性特點在客觀上決定了學生學習數學比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更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由此不難發現,系統性和漸進性是體現小學數學學習過程本質特征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是數學學科特點和兒童心理特點在數學學習中的必然反映。
(二)系統性和漸進性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
系統性和漸進性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按照系統性和漸進性有機統一的要求去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過程,確保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有序、有效地展開。一是,要充分把握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順序。教材編輯者需要結合小學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對教材進行編寫,并且充分考慮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邏輯順序,將兩方面因素相結合對教材進行編寫,找出和小學生特點相適應的認知順序。二是,在系統理論指導下,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屬于一個相對系統的過程,但是卻需要對其進行相對分散的實施。教師對小學數學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要充分處理好系統和分散兩種特性之間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技能,并促進學生向著全面方向發展。此外,教師學會在微觀上保障每節課和每一項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學到數學知識。
三、數學學習方法上的特點及影響
(一)數學學習方法上的特點
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主要是通過自主探索和教師引導來實現。自主探索即小學生將課本上的知識通過再次發現和創造轉變為自己的數學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方法上具有探索性的特點;另外教師引導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方式,小學生主要是依靠課堂上教師以及教材的引導來獲取知識,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接受教材以及教師傳授的知識,因此接受性也是小學數學學習方法的特點之一。
(二)數學學習方法對教學的影響
鑒于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方法上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相輔相成,教師要對所教授的知識進行合理分類,只有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正確地把握兩者,對教學方式進行準確的判斷,才能更有效地組織教學過程。比如,教師在講解“比例性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自主探索的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掌握“在同一時刻下,竹竿的長度和影子比例相等”這一規律,而對于抽象的定義則可在教師引導下學習,從而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還可以促進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深入理解。
四、結束語
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對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該針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特點來對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改進,選擇最符合當前小學生特征的教學手段。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結構進行全面性的優化,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之下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曉燕.新課改下如何預設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提高學習效率.文理導航,2014,(10).
[2]許莉.關于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的教學策略分析.中國校外教育,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