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要:模因作為文化信息單位,它們的傳播為豐富網絡語言提供了一條快捷的途徑,也為語言文化交際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以五類模因子類型為代表,考察并分析社交網絡環境中子類型的表現形態,旨在探析英漢網絡語言模因在傳播過程中的異同。
關鍵詞:模因;傳播;英漢對比
網絡語言這一特殊的語言形式,以其傳播力強的特點,廣為學者研究及討論。從模因論的角度看,語言實際上就是一種模因。1976 年,牛津大學教授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模因”的概念。他將“meme”定義為人類的文化信息單位。基于跨文化環境,本文將模因論作為本文理論基礎,以推特及微博為語言環境,比較中英網絡語言。從何自然(2005)對模因論的角度觀察,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兩種方式,以及五種子類型。
一、網絡語言模因子類型探析
(一)內容相同形式各異——模因基因型
表達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內容卻始終同一。Blackmore(1999)在分析模因進化時指出,這類以傳遞信息內容為主的模因被稱為基因型。
1.相同信息直接傳遞
在某些語境中,語言模因會在完全不改變形式及內容的情況下直接復制及傳播 (吳俊凝, 2013) ,包括各種引文、轉述,以及日常交談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電影《少林足球》中,有一句臺詞“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分別啊?”,后被微博網友用來調侃國足:“不要小看國足,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分別?”。微博上,由于熱門話題的升溫,常常有模因也爆紅網絡,如,“你咋不上天呢”、“來啊,互相傷害啊”。美國街頭文化中, “fam” 作為新生詞,被用作"family"的單數形式,相比“squad”一詞多指一群朋友,“fam”則指向一個個體,它會出現在如“Whats up fam"等句中。
2.相同信息異形傳遞
該模因盡管在復制過程中形式上有所變異,與原始形式有所差別,但這些變化并不影響原始信息和模因的含義。如:“拜拜了”和 “就是就是”會以“886”, “9494”代替;在微博上,“藍瘦香菇”,“筆芯”及 “猴賽雷” 傳播很廣泛。在英語語境中,同樣,“luv u”會被用來指代 “love you”。
(二)形式相同內容各異——模因表現型傳播
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Dawkins,1982)可以將復制、傳播模因過程的行為表現看作是模因的表現型。這種類型的模因采用同一表現形式,但分別按需要表達不同的內容。人們在復制這些模因的過程中只保留其形式,而換以各種新的內容反復傳播。
1.同音異義橫向嫁接
這類模因在保留原來結構的情況下,以同音異義的方式橫向嫁接,最終意義及信息會因此改變。如 “杯具” 一詞原義為盛水的器具,后因與“悲劇”諧音,成為網絡流行語:中國就像一個大茶幾,茶幾上放著13億杯具。推特上,有人稱流行歌手Justin Bieber為“Justin Beaver”,以此來諷刺其發型像河貍。
2.同形聯想嫁接
這種模因的語言形式在傳播過程中不發生變化,但由于不同場合,會產生不同的意義聯想。如在某洗發水廣告中,成龍在形容用過該洗發水的發質彈性強時,說:“Duang的一下” 。隨后,“Duang”便被在互聯網上用來形容有彈性的聲音,或形容好玩的事物。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游泳選手傅園慧接受CCTV采訪,被問起是否保存了實力時,她說道:“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意為足以毀滅世界的力量。而在網絡傳播的不同語境下,微博網民將這一意義拓展,如意為“推動企業的力量”。
3.同構異義橫向嫁接
該模因在傳播時結構和形式都不變,但模因中的某些部分會被其他內容取代。例如,在微博上,網民稱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為“文藝青年”,即文青。隨后,“X青”這種用法便被用來形容有著特殊愛好或特征的年輕人,如,喜歡搖滾音樂的被稱為“滾青”,而沒有太多特點的被稱為“普青”。
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的模因不限于單個詞語,有時是語句。如達斯·維德模仿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推特,產生出諷刺意味:
特朗普: The security of our nation is at stake!
達斯·維德: The security of our galaxy is at stake!
二、結語
模因在英漢兩種語言環境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文化及社會活動的差異,其表現形式也隨語言不同而變化。但兩者本質上在不同模因子類型的傳播過程中,都具備該類型的特點。
參考文獻: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何自然.(He,Ziran).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4]吳俊凝.(Wu,Junning).語言模因論視角下的英語言語幽默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