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久妹
摘 要:數學是初中教學的基礎學科,也是中考的關鍵學科,初中數學教學的效果對教師和學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眾多學校數學教學考試的現狀來看,學生讀題審題中存在很大的問題,對題目的認識和理解不夠透徹,直接影響著學生解題的準確性,這是數學學科失分的主要原因,這一情況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分不開的。因此,結合教學經驗,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讀題審題能力進行了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讀題;審題;因材施教
數學讀題審題能力就是根據給定的題目進行審閱,從題目中獲取相關的知識信息,并通過知識信息進行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處理的能力。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因此,數學解題能力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若想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首先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讀題審題能力,只有學生具備這種能力,才能在題目中發現關鍵信息,并且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處理獲得最終的答案。由此可見,如果讀題審題不仔細就會導致獲取的信息有誤,使信息的分析和處理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整個解題過程失效。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提高學生對讀題審題的認識,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為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
一、思想認識,提高重視
讀題審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將題目理解透徹了,才能開始下一步的解題計劃,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學生對讀題審題的認識,讓他們從思想上轉變對讀題審題的認知,意識到讀題審題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讀題審題的時候更加仔細,減少錯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題目對學生進行訓練,引導學生在讀題審題過程中,至少要讀三遍以上,第一遍粗讀題目,觀察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第二遍精讀題目,理解各條件之間的關系;第三遍審查題目,再次確認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以及各條件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題目的理解。另外,教師還可以故意為學生出一些錯誤的題目,讓學生進行作答,以此來引導學生認識到讀題審題的重要性。
二、語言訓練,強化理解
讀題審題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來確定,但是掌握正確的審讀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讀題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采取最適合自己的審讀方式,比如,大聲閱讀、心里默讀等,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讀題審題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為自己設置審題目標,也就是在讀的過程中,收獲到了什么;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在題目中找到了哪些信息,從而讓學生自覺地發現哪種讀題的方式更加適合自己。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避免學生的過度“經驗之談”,不能讓學生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過度自信,從而導致審題失誤,而要引導學生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將關鍵詞畫出來,這樣方便審查,也便于解題之后的檢查。
三、題目對比,反復訓練
數學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題目的對比,反復訓練來獲得。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學生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思維,思考定式也就會被打破,但是由于學生在長時間的練習中已經具備一定的思維模式,所以接受新模式的時候較為吃力,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題目之間的對比,反復來訓練學生對題目的審讀,從而獲得解題技巧。例如:在講解“三視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出這樣的題目:(1)一個長方體的正視圖如下,請畫出這個長方體的俯視圖。(2)這是一個多面體(長方體)的正視圖,請畫出這個多面體(長方體)的俯視圖。其實這是兩個一樣的問題,因此教師通過相似題目之間的對比,反復訓練可以加深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讀題審題能力。
四、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數學學科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初中數學的學習對一些學生來說相對困難,所以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高,這也是導致學生讀題審題不認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愛好,對癥下藥,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讀題審題能力。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學生對數學認知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方便教師在出題目的時候容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不能以命令式的口吻進行教學,而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耐心審題,培養學生的耐性,盡量避免出現讀題審題的錯誤。
綜上所述,讀題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過程,在這期間教師和學生都不能過于著急,由于學生的思想認識以及對數學知識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要多下功夫,積極主動地探尋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然后引導學生自我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參與課堂的基礎上,在讀題審題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讀題審題能力,減少學生在解題中的失誤。
參考文獻:
[1]駱蘭蘭.初中數學應用題的審題技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2):98.
[2]甘遠文.淺析讀題對解初中數學題的重要性[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刊),2014(3):2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