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軍
摘要:數學在我國小學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要提高教學質量仍然需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那么教師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好課堂的40分鐘,努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本的基本理念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探索小學數學科學的奧妙,提高學習效率,主動學習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探索
雖然隨著新課程不斷的改革,教學方式也變得多樣化,但是課堂教學依舊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成為了每位教師追求的終極目標。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當然也不例外。下面就來談一下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從從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對于提高其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培養直接興趣
多表揚,少批評。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的家長,我們都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 不要一看到孩子不會做作業的時候張口就說:“笨,這么簡單都不會,平時學習都干嘛去了”,本來是想好好教育孩子,可是時間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覺得自已很差,在學習中得不到成就感,反而覺得壓抑,于是開始厭倦學習。當然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肯定要給予批評,但是比批評更重要的是加倍耐心地去引導,讓孩子知道錯在哪兒,為什么錯,需要怎么改正。這樣孩子有了成功的體驗,自然就越來越有自信,也體驗了學習的快樂。如此孩子肯定會越學越勁兒,這樣老師和家長還需要擔心孩子的成績嗎?
(二)創新課堂內容和形式,培養間接興趣
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和不感興趣的東西。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等。我們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例如: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教學。而高年級的學生,就可以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相比教師講解,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學習,這才是一個學生成績良否的關鍵。
(一)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首先,教師應該精心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開放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讓學生敢于提問。其次,老師要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課堂情景,讓學生有問題可提。加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很強的好奇心,這也無疑為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錦上添花。
(二)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增強學生的提問能力,還要引導學生自主的解決問題。首先,老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以幫助,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著解決問題。其次,不管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出現了什么樣的錯誤,我們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孩子有信心繼續探索。
三、培養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說明,小學生具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是學習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做好提前預習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突破難點,抓住關鍵。同時培養了一種自主自學的能力。但是預習不單單是瀏覽課本那么簡單,應該問題去找答案,帶著結論去找解釋。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應該做好標記,以便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注意重點,難點。
(二)重視專心聽課的習慣
課堂上45分鐘集中注意力聽課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有很多學生,甚至家長認為課堂上沒聽懂沒有關系,反正有課本,下課也可以看書,往往這樣的學生不僅浪費了課堂上的寶貴時間,而且也增加下課的學習壓力。所以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必須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講習慣。
(三)培養學生思索感悟的習慣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與思只有緊密結合起來,才會學有所成。學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思索問題的習慣,才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四)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復習的習慣
學習不是一勞永逸的,在學習中一定要“學而習之”這樣才能真正地,牢固地掌握好所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復習包括整理筆記,認真完成隨堂作業等等。
總之,我們應該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自主學習意識和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從而達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田莊鎮西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