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俠
本文就《學講計劃》的推廣和實施中出現的誤區:學講計劃流于形式,不少學校的學講計劃只是學生座位上的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和以前相比基本無變化,致使學講計劃徒有其表;課程的導入過分追求形式,不注重實際效果;課堂形式追求熱鬧,每堂課都是學生小組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教學形式等,并就上述問題做一些簡要分析,試圖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策略。
隨著《學講計劃》在徐州一千八百余所中小學中的大力推進,涉及一百四十多萬中小學生,隨著當今社會知識、信息的激增和“減負提素”工作的深入開展,傳統的教育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學講計劃》理念提出后整個徐州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廣大教師以極大的熱情和實際行動投入到這場課程改革的歷史行動中,但在具體操作中,出現了一些不協調的現象,使學講計劃受到一些質疑。
誤區一:流于形式,徒有其表
學講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有不少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在學講計劃實施以后,積極響應教育主管部門的號召,把學生的座位改為小組圍坐討論的形式,但是也僅限于此,由于對學講計劃的認識不足,缺乏基本的理論支撐等,種種因素導致學講計劃流于形式,上述問題的解決光靠幾節公開課和理論學習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誤區二:利用傳統的公開課來推廣學講計劃
很多地區和學校采用公開課和組織理論學習來推廣學講計劃,并以此來作為推廣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少數人能參與的公開課,姑且不論公開課和實際上課的區別,只是這少數人的參與機制就不足以來實施如此規模巨大的教育改革。
誤區三:面對質疑,委曲求全
很多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一種好的教育模式的推廣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會充滿各種阻力。遇到阻力,我們是迎難而上還是止步于此?學講計劃也是如此,在推廣的過程中不時可以聽到各種反對的聲音,其實不止于此,每一種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各種反對的聲音,新媒體的流行會將各種反對的聲音成倍放大,我們需要思考的其實不是做還是不做,在推行學講計劃之初,在執行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意識到這是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
針對以上情況,經過教師之間的深入討論和探討,總結出以下對策:
對策一:一種新的教育方式的推廣除了傳統的模式外,更需要適應現代的科技和信息傳播方式,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廣大的教師們更是走在信息時代的前沿,只是沒有把這種工具更好地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如果每個教師都能分享自己在學講計劃中的點點滴滴,經驗也好,教訓也好,感受也行,利用現有的工具就足以分別建立一個相對廣域的和局域的信息分享系統,用學科帶頭人以點蓋面,分學段,分學科,實時分享,實時反饋,結合現有工具的“紅包”“打賞”“點贊”等獎勵機制來激發廣大教師的參與熱情,對于經驗和教訓不需要長篇大論,由于人們對于信息量的接受能力有限,建議以極短的文字簡要概述,對于推廣學講計劃的好點子、好段子和好的經驗分享,實時評選,實時獎勵。寓教于樂,我想不光是針對學生而言,針對教師或者每一個需要學習的人而言都是極有好處的。
與此對應的是我們在推教育部門自己的APP時遇到的問題,用戶的黏度不夠,數量不夠,只能靠行政命令往下壓,這樣的推廣有名無實,完全違背市場規律。細究原因,用戶不愿意看你推送的東西,不管多好的東西,信息的受眾不愿意看也是白搭。在市場經濟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不如變換角度,把已有的教育APP和學講計劃的推廣結合起來。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不乏各類的語言類人才,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拋開假大空,務實起來,視頻也好,段子也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興趣,有獎勵,才是推廣之道。
對策二: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現代化的軟硬件技術足以支撐起更好的推廣方式。如能引入現代化的網絡實時直播功能,讓廣大的農村和偏遠地區教師也能實時分享到先進的教學手段,同時運用現代的多媒體工具實施遠程教學也可實現優質課下鄉,直接惠及更多偏遠地區的學校和學生,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和優質師資的再配給。
對策三:細細分析各種反對的聲音,我們會發現這些反對的聲音其實連什么是學講計劃都講不清楚,看見別人反對,也就反對了,人云亦云。反對源于不了解,弄清楚這個事實后,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既然新媒體可以成為反對者的聲音來源,當然也可以成為我們推廣學講計劃,普及學講計劃理論和優勢的主陣地,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不能搞長篇大論,不能搞成人教育,我們要學會分享,與家長和社會分享我們在學講課堂上的點點滴滴,和家長們一起見證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做出的改變和改變帶來的好處,讓家長們看到我們的誠意和我們為此付出的努力。
總結
現在的教育很多時候極易受到各種聲音的干擾,會導致教育脫離原有的軌道,當每個人都可以對教育指手畫腳的時候,我們作為教師該如何面對?心中有理論和信念的支撐才能在洶涌的浪潮中巋然不動。在我們的社會和校園還在為是否為安全讓步取消長跑而喋喋不休的時候,我們可曾看到日本的孩子們在冰天雪地中赤膊鍛煉?捫心自問,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如果中日終將一戰,我們的下一代能否是他們的對手?安全至上,穩定至上,無可厚非,但是因此教育教學偏離了教書育人的本質,成了溺愛孩子的溫室,失去了長遠和發展的眼光,諱疾忌醫,因噎廢食,那就是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犯罪!肩負責任,才能披荊斬棘,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
我們的信息傳播,我們的教育需要我們發出鏗鏘之聲來引導社會上對教育的種種偏見,要讓教育的主旋律來引導輿論,而不能讓輿論來引導教育,左右教育,推廣學講計劃亦是如此。
【作者單位:睢寧縣梁集鎮第二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