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摘要】歷史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我們身邊處處都存有歷史發展的氣息。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保持、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從而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這是現代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國民族有56個民族,畬族作為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有著自己文化的獨特底蘊。如何在歷史課程中充分挖掘畬族文化的特色課程,傳承優秀的畬族文化,成為歷史課程教育中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歷史課程 傳承畬文化 研究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115-01
隨著我國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民族文化的傳承在各個學校教育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于畬族文化來說,傳承與創新畬族文化,成為該民族中小學校本課程中重要的內容。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將畬族文化與歷史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有利于促進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畬鄉文化的來源
(一)畬鄉文化概念
畬族主要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生存,具有鮮明的移民文化特點以及地域特點,畬族文化成為閩東文化之一。畬族文化主要包括地域特色、典型的山地文化以及江海文化因子、文化傳承機制以及兼容性的民族文化等。在畬族文化發展中,不斷完善,具有歷史上畬族的禮儀、歷史等。
(二)畬鄉文化的習俗
1.節日
竹龍燈會,可以說,竹龍燈會是畬族最具有特色的節日。每年的正月十四日夜晚,畬族人民就開始準備毛竹篾編制成數條三十六排龍骨的大舞龍,然后再用數盞蠟燭點燃龍神內,整條龍都用鮮花裝飾而成,巨龍圍著篝火,畬族人民圍繞著巨龍,邊歌邊舞,盡情歡樂整個通宵。
盤山歌,每到佳節或者婚喪喜慶的時候,都會用山歌來表達歡樂與悲哀的心情。畬族的青年那女在勞動的間隙,相會在山間對唱山歌,從而表達彼此之間的愛意,傳遞友情等。
2.古建筑
畬族文化在建筑方面,形成具有明清風格的古樸建筑,建筑一前店后院、石板街面,畬族有“小溪明珠”以及“浙南芙蓉鎮”的美稱。其中大均畬鄉之窗的建設與集中,充分的展現出畬族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古代的時候就有古樟迎客以及龍崗疊翠等舊十景等特征。這個景區的發展以此為依托,結合畬族風情為載體,融合自然山水以及人文古跡為一體的風貌。其中畬族古建筑主要包括石公廟、藍氏、家廟、天后宮以及客家圍屋等。
其中石公廟座落于上杭縣廬豐鄉下坊村烏石頭,是一座清初時期的古建筑物。石公廟大門口種著一堆麻竹,左側有口井,井不深,但井里的水常年累月不會干涸,再前面是一口大魚塘。麻子壩圍龍屋和敦素堂、素位堂為代表的一座座圍屋,作為畬漢先祖的溫暖家園,曾安頓過多少漂泊不定、動蕩不安的心靈。它們以一種原始之美、簡約之美、神秘之美,體現畬族精神和客家精神的和諧融合,透射出傳統文化的巨大張力。
二、歷史課程下畬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對于學校來說,不僅要傳承社會共同的文化價值,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呈現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具備跨文化學習的適應能力,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的學校教育中。畬族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在歷史課程中,如何傳承與創新畬族文化發展,成為民族中小學課程中重要的內容。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該以多種實踐活動為主,豐富教學平臺,傳承和發展畬族文化,讓學生能夠在人情風俗中,感受到家鄉畬族濃厚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達到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終目的。
不過在歷史課程下的畬鄉文化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學校對象畬鄉傳統文化的挖掘過于注重現代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差異性,導致接受的人群受到限制。就目前中國部分學校教育來說,教學計劃以及形式等方面具有統一性的特點。在畬族地區的學校中,主要以主流文化作·為教學的核心,如何將二者有效的結合起來,還需要深入研究與思考。其次畬鄉文化的形式傳承過于注重內涵,很多學校過于注重畬族傳統文化的形式,忽略內在文化。還值得注意是學校教育缺乏科學長遠的規劃,導致在校領導的更替削弱。加上學校師資隊伍的缺乏,導致畬族古村落大量的消失,導致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都會促使畬族民間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畬鄉文化歷史傳承的研究與實踐的思考
(一)增強學生對畬族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首先,了解畬族傳統文化的特點,結合各種畬族民間游戲以及特色小吃,引導學生更好的了解畬族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尤其是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加強學生對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畬族傳統文化中,自然就是活的教材以及知識的寶庫。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畬族文化的特點,領略畬族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歷史教學課程中,教師應該縮短學生與遙遠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應該將枯燥無味的教學,轉變為身臨其境的教學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學生對畬鄉文化的保護意識,充分結合校園里的每一面墻壁、每一棵樹等,建立畬族文化保護的長廊以及畬族文化墻等。充分將畬鄉傳統文化展現出來,結合歷史教學樓的知識長廊緊密融合在一起,滲透學校保護歷史文化等意識,在孩子心中形成歷史文化保護與繼承的意識。
(二)樹立正確的畬鄉文化教學意識
在歷史課程中,畬鄉文化的學習能夠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筆者認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獲得,大部分是來源于書本知識,其次就是社會以及身邊的歷史。那么在歷史課程教育中,樹立學生正確的畬鄉文化教學意識,深入挖掘畬鄉教育資源,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家鄉的特點,了解家鄉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身邊的事情開始,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能夠有效的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更好的了解畬族文化的特點。
可以創建特色的教學目標,編輯畬鄉文化的校本教材,涉及畬族文化、民間藝術以及民歌等,深入挖掘畬族文化的內涵。可以開展辦報刊的活動,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將優秀的畬族文化滲透到日常的歷史教育之中,促進畬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應該從狹隘的“課本就是唯一的教材:理念走出來,從生活環境中探索適合教育的材料與內容,充分為學生創設具有濃厚畬族文化風情的環境,能夠在真實的體驗活動中感受到畬族文化的特點。對此,在歷史課程中傳承畬鄉文化必須立足于根本,因地適宜、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將歷史課程教育與畬鄉文化融合在一起,促進畬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韋信寬,《少數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以福建福安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9-33.
[2]趙巖,劉冬,《為了畬鄉孩子健康成長: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民族中學辦學紀實》,[J]中國民族教育2013:15-17.
[3]楊揚《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