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文化為出發點,而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構成的國家借鑒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尤其是在民族性的學校中,學校會考慮到各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民族特色,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上會更加豐富多彩,更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為例,抽取其中一個班級作為樣本,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其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其現狀及產生的問題,并結合相關文獻查閱,對相關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多元文化;民族院校;校本課程;對策建議
一、校本課程的概述
校本課程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近現代逐漸影響到我國經濟教育發達地區。它打破了傳統的課程編制定制理念,以學校和教師為核心進行課程開發,力圖真正的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課程開發決策各個方面要求社會、學校、家長及學生共同參與,進行課程評估與測量。校本課程并不是一種課程名稱或者類型,它實質上是一種課程管理體制,是國家現在推行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重要一環。國外校本課程與國內校本課程相比,在課程開發與實施及方法上不盡相同。具體表現在國外校本課程開發以實證研究和個案分析為主,理論方面的分析建構較少;在觀點或者結論上以體現校本課程開發模式的居多,在時間上國外校本課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呈減少趨勢。
校本課程在國內的發展相對來講起步較晚。總的來講,我國校本課程開發在理論、政策及實踐上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與探索。其中在理論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層次對校本課程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政策上,保障了學校教師擁有制定開發課程的權利;實踐上,就義務教育階段來講,很多小學、初中及高中都認識到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嚴肅性,并對于“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樣的政策做出了不同的回應和反映,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綜合來講我國的校本課程開發仍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當前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國廣泛的發展,校本課程作為其中一個亮點及重要突破點在新課程改革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以北京為例,校本課程的不僅走入了高中的課堂,很多民辦的中小學也積極的參與并加入其中,走上了課程改革的前列。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頒布,從政策角度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二、民大附中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
本研究選取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為例,該校作為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學校,它的校本課程建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高一(8)班作為個案,經過調查我們發現,該班級每星期都有兩節的校本課程,課程名稱為《唱三歌》,即國歌、校歌和民歌。《唱三歌》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展示了民族風采,既詮釋著各美其美,又演繹著美美與共;《唱三歌》既唱祖國的山川草原、基層邊疆,又唱民風民俗民情;《唱三歌》既唱過去的同舟共濟,又唱現在腳踏實地,更唱未來仰望星空。縱所周知,民大附中的學生來自祖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地區,是來自56個民族且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的未成年人,所以通過《唱三歌》可以有效的撫慰他們思鄉之情,喚起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
我們以高一(8)班的學生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6份,收回52份,問卷回收率93%。其中包括男生27份,女生25份,少數民族學生50份,漢族學生2份。該問卷一共設計了8項客觀試題,2項主觀性試題。并隨機選取其中三名學生進行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對校本課程的認識。
雖然民大附中開設了關于校本課程的相關科目,但通過整理問卷我們發現大多數同學并不是非常了解校本課程,它們僅是知道學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并不知道為什么開設這樣的課程。另外我們還發現,大部分人喜歡學習校本課程的相關內容,并且高達85%的同學有意愿參與到校本課程的建設當中。并有70%的人認為開設的校本課程對自己有很大提高,僅有4%的人認為校本課程對自己沒有提高。在“您認為阻礙校本課程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一題中,有15%的人認為是學校、教師不夠重視,23%的人認為是經驗不足造成的,有62%的人認為是沒時間、經歷不夠阻礙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發展。
三、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目前民大附中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方面整體情況較好,學校和老師已經意識到了校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性,但是在開發和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分析。
(一)相關概念認識不清晰
當我們問及“你是否了解校本課程”時,很多學生甚至老師的第一反應是校本課程是不是興趣課程、校本課程是不是實踐課程等等。這樣的理解可以說是對校本課程認知的一種極大的誤解。另外,對“多元化”的理解的存在偏差,認為“多元化”與“一元化”相對應,因而很多人會產生誤解,認為“多元化”就是沒有重點的發展,這是對概念的極端認識,是一種扭曲的理解,這也是很多學校排斥新鮮事物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
校本課程開發的根本原動力是為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也能夠體現學校的特色辦學。然而在大環境高考制度下,受到應試教育體系影響,傳統教育過于重視學生成績、升學率的提高,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高考進行的。尤其是在高中,課程壓力比較大的環境下,與高考不相關的課程一向不受重視,校本課程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推進的。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學校老師家長還是學生本人,都有意無意的把專業課的學習放在了第一位,教師在課程安排中很容易出現偏差,制定校本課程最原始的目標難以得到實現。
(三)課程開發專業性有待考究
校本課程的順利推行,要求學校和教師成為課程開發制定者,切實參與到課程研制過程中。通過在民大附中的調查我們發現,很多老師并沒有實際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學校安排的課程。另外有些老師缺乏多元文化知識能力,課程開設之前缺少相關培訓,很多老師還是憑借著之前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教學。另外,部分學校雖然開設了相應的校本課程,但多半是為了應付上級的考核,并沒有從根本上領悟校本課程的理念,多數校本課程只是套上了一個新鮮的外衣,而內在的“干貨兒”還是原來的課程體系。
(四)缺乏評價標準
缺乏適應實際需求的評價標準,套用原有的課程評價體系,一定是不符合課程發展需求的。雖然課程改革一再的強調要多方面、多元化的評價學生,但學校經常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即學生的成績決定一切。學校以此標準要求老師,老師又不得不對學生嚴加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課程評價過程中過多的關注了對成績的需求,而忽略了課程的實際應用性,校本課程如何在學校中立跟立足顯得尤為困難。
四、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校本課程是一種課程的管理體制,不能單純的把它理解為課程的實施形式,這是它與活動課、興趣課的最本質的區別。多元文化的課程體系并不是沒有核心的發展,一方面它強調在中華文化的核心下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我們仍以民族類學校為例,在課程開發的時候應該注意體現出民族特色,我國是一個包容性的文化大國,用“百花齊放”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在課程選擇時應該注意對經典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綜合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文化背景,注意民族傳統文化的建設發展。
(二)課程目標與教育體制相結合
我國現在推崇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并非只會考試的機械型“人才”。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多元化的看待問題已經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正可以滿足這個需求。另外各學校應該注意區分校本課程和興趣課程,豐富校本課程開發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三)培養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專業性
教師是課程的主要開發者,是中堅力量。教師的理念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轉變教師和領導者的課程觀念。適當的為教師提供一些培訓平臺及交流等,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以及對課程的敏感性,能夠更好的調動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和熱情。通過對教師進行培訓可以不斷地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培養更多的多元化校本課程建設的理念,不斷推動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其更加科學化合理化,適合學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應試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建立多元化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要實現多元化,但綜歸一點,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評價內容也要多方面綜合考量,不僅包括課程實施的效果,也要包括在實施過程中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及不同群體對待課程開發的態度。校本課程作為一種相對新型的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設置不同,它的評價標準與傳統課程相比應該存在差異,就學生成績而言,我們不僅要局限于最后的一紙試卷,而更多的要參考學生在平時的課程學習中的參與和互動。
參考文獻:
[1]崔允槨,秦冬梅.如何建立健全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N].中國教報,2008(07)
[2]鐘啟泉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以新余一中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為例
作者簡介:
于麗坤(1991~),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