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學習數學知識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語言作為“思維的外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知識作為語言的內涵,為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了條件。因此,在小學幾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說題意、說數量關系、說思路、說定義定理、說公式法則、說算理方法等內容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空間與幾何;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策略
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思維過程必須通過語言才能表現出來;而語言能力又影響到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小學數學空間幾何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說的條件和氛圍,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幫助學生掌握說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的發展。
一、關注新舊知識的連結點“以舊論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幾何知識的顯著特點是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因此在教學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時,要高度重視學生原有知識和認知策略,對新知識的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積極引導學生把要探討、研究的圖形與已學過的圖形有效地轉化。不但借鑒前面圖形的計算方法,還要借鑒前面研究圖形的一些學習策略。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都貫穿了這一學習策略。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通過將長方形和正方形放在方格紙上,通過數方格發現兩個圖形一樣大,同時通過“重疊比”的方式,很容易地發現“多一個小三角形”和“少一個小三角形”的現象,指導學生進行拼剪,直觀呈現轉化過程,最后通過議一議的方式探討兩個關鍵的問題,一是兩種圖形的聯系,二是怎樣用這個聯系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又如,在教學第十冊確定位置時,先讓學生回憶、交流第二冊中“找座位”時是怎樣確定第幾組第幾排的,再引導學生用“列”和“行”來表示位置,進而組織學生探討數對的表示方法。這樣“以舊論新”可以達到水到渠成的事半功倍的功效,對于發展學生數學語言思維和交流能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相結合
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這是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讓學生用語言把做的過程表達出來,學生不但經歷了知識生成的全過程,同時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相結合是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的一大顯著特點。通過操作為語言思維提供表象支持,通過語言交流加深對空間與圖形的理解,二者相輔相成,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如教學“角的度量”時,通過做活動角,讓學生總結出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是決定角的大小的道理;通過把兩個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來組成一個平角的操作,讓學生直觀地得出平角的度數和平角與直角的關系;在教學“圖形的平移”時,通過三角形的2次平移,要讓學生清楚、準確地表述操作過程,在理解平移方法時,還要體會兩次平移的邏輯順序,用“先……再……”這些關聯詞準確地表述按先后順序平移的方法,達到“言行一致”的目標,培養學生數學語言交流的邏輯性。
三、問題探索與交流相結合,“在做中說”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新課程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教材中許多重要的結論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這就為學生留下思考與探索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對問題的自主探索與討論交流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去發現、總結、交流這些結論或方法。如“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過平面上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等結論,教科書中都沒有直接給出,而是安排了相應的課堂練習活動,通過學生自己去畫一畫、量一量、數一數、說一說等活動去發現這些結論。又如,在第十二冊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應不拘泥于教科書中把側面積轉化為長方形這一思路,應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剪一剪的方法,可將圓柱的側面積轉化為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并通過觀察、思考、探討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數學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也的利于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勤于思考、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尊重學生的主動探索、積累數學活動與交流的經驗。體驗“做數學”的過程,實現“在做中說”數學而發展數學語言交流能力。
四、通過合作與交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不但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通過合作與交流能更好地理解空間與圖形知識。教科書提供了大量的合作學習的內容,能保證學生全面地合作、討論、交流。在教學中,教師一是要結合教科書的內容與要求,創設能夠引起合作與交流需要的情境,以激勵學生主動采用小組合作與交流完成學習任務;二是要安排足夠的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時間,以保證學生的合作、討論、交流落到實處;三是小組合作學習一定要與自主探索與交流有機結合,通過合作促進學生更好地探索、更深入地交流。例如教學“誰畫的更大”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課本上量出三個角的大小,交流量的結果,逐一說出每個角的度數,并指出誰畫的角大。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還有其他的辦法比較角的大小嗎?進而判斷哪個小朋友說的對。這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從剛才的比較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同時重點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邊畫的越長角就越大嗎?”“角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與邊的長短有關系嗎?”并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發現的規律。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的有機結合去發現和總結數學規律,也讓學生懂得大家合作與交流更容易發現問題、探索規律,在合作與交流中發展學生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在空間與圖像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及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加以引導,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