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文
摘 要:群文閱讀不僅適用于閱讀教學,同樣適用于寫作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只能靠“群文”的思路,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效果,最終提高寫作水平,形成自我特色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選用“群篇”教學、“群段”教學和“段篇結合”三種方式。關鍵詞:群文閱讀;寫作教學;群篇;群段;段篇結合這兩年,“群文閱讀”活動在宜賓市翠屏區語文教學中成了熱門,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可教師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呀,特別是初中群文閱讀教學,好像在全國范圍內剛起步,教師們都處于探究過程,但是,大前提還是有的,那就是臺灣趙鏡中教授在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觀摩會的主題演講中,描述臺灣新課程改革后閱讀教學的一種變化:“在政府大力推動兒童閱讀運動的影響下,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增加,雖然教師還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整課程的概念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這段話里,出現了“群文”這個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閱讀”的方向: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教學。
趙鏡中教授的描述中,首次出現了“群文”這個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閱讀”的方向: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教學。這里提到的“群文閱讀”,是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2~4組形式多樣的文章或者更多,建構以一定議題為依托、以粗讀略讀為主法、以分享感悟為核心、以探索發現為樂趣的教學方法。
既然如此,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好像只適合語文教學的閱讀課。其實,“群文閱讀”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寫作課。寫作,就是閱讀效果的一個綜合體現。古人尚且知道“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精髓所在,我們又何嘗不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深刻道理呢?
也許,有的初中老師一上寫作課就固定教學模式——拿著一個題目,就開始從審題、立意、構思、選材等方面滔滔不絕的講解;可是,學生總是沒幾個能真正聽懂的,寫出來的作文讓老師大失所望。這,很正常的,因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這,只能表明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淀不夠!怎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只能靠“群文”的思路,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效果,最終提高寫作水平,形成自我特色的思維方式。
那么,“群文閱讀”在初中寫作教學中怎樣運用呢?我想,應該由寫作主題來確定我們的群文閱讀的具體方式吧。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群篇”教學——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無縫連接式
在日常寫作練習中,僅靠教師干巴巴的講解寫作方法、思路,不如讓學生圍繞“同一個主題”大量的閱讀相應的文章,在感性的基礎上思考、加工,從而內化成自我思維的一種能力。這種情況,就可以采用“群篇”教學。我在八年級上冊二單元作文教學課中,確定的寫作主題是《敘事要詳略得當》。這個主題,要求學生掌握謀篇布局,當然需要閱讀整篇的文章,所以我先引導學生從本單元幾篇熟知的課文開始回憶各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學生初步感知后,又帶著學生走進來自蘇州版教材、浙江版教材的一組群文——于漪的《往事依依》、魏巍的《我的老師》、沈從文的《端午日》等,再次感悟各篇文章在材料選擇和行文詳略布置上的特點,以此實現課內外的無縫連接。最后才要求學生對應給出的題目《曬曬班上的牛人》,圍繞自己表現的主題進行寫作素材的選取和詳略的安排,學生可謂見多識廣了,自然“胸中有丘壑”,不再苦惱。
二、“群段”教學——課內文章重組式
有時候我們的作文教學并非整篇文章的構思、謀篇布局,只是片段作文,針對某種寫作技巧而言,我們就可以采用“群段”教學。記得我們學校有位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公開課《讓人物在細節描寫中鮮活起來》中,先給出三段文字讓學生閱讀、討論、分析,明白什么是細節描寫,有什么好處?再讓學生“依葫蘆畫瓢”,選擇至少其中兩種進行“鬧鐘響了5分鐘之后……”續寫,表現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讓自己筆下的人物鮮活起來。學生展示寫作佳作時的確漂亮,獲得聽課教師的陣陣掌聲。
1.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跨鐵路買橘子時的動作描寫
“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2.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質樸、迷信的語言描寫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
3.法國都德《最后一課》中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寫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三、“段篇結合”式
由于寫作要求不同、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有時我們也可以采用“段篇結合”式教學。一位教師在進行《綠葉襯花花更艷——側面描寫之寫景方法》的展示教學中,為了能在有限的40分鐘給觀摩教師呈現一堂完整的教學展示,選取了朱自清《春》描寫春花圖的第四段、《夏感》中描寫生活節奏緊張的第四段、賈平凹的《風雨》篇等,讓學生先閱讀,辨別、分析哪些是側面描寫的句子,并體會其作用。學生從大量的閱讀信息中懂得了側面描寫手法及作用,遠比枯燥的講解效果好得多。
實踐證明,課堂的功能只相當于一個例子、一塊試驗田、一把鑰匙,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個時間段,讓學生了解、認識更廣闊豐富、更生動多變、更精彩的世界在課外、在生活中。所以,根據我們的作文主題,選擇恰當的“群文”方式,這樣做不僅符合《語文教學課標》中提出的“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要求,還有效地綜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既有了課內閱讀所扎下的根,又有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生發出的枝和葉,相信在寫作中必將結出累累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