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明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過程。它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創新能力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優化備課,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可以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小學語文;備課;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實現高效的學習,怎樣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的備課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應多些備課的方式,不要只停留在普通的寫教案備課,而是多份熱情,多種態度,多些溫度,讓備課活起來!
一、模式備課,提高效率
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得以最優化地落實,教師的課前準備是重要的前提,對課堂教學進行中諸要素以及發生的情況要有適當的預案,并做精細化處理。
我們每一課時都有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作業布置等。每個年級組每個單元的備課,采用一人主備,其他人補充,備出適合自己和班級學生的“二備”內容,所謂“教無定法”,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特別是在備教學目標、學生練習、教學方法時能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同時通過集體備課,及時了解教育教學情況,針對教材的特點,不斷地進行探索、改革、創新。我們同年級組的教師不僅在集體備課的時候互相談論教研方面的問題,平時在辦公室里,也會針對不同的學生研究恰當的方法,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找突破口,所謂教研,不僅是在特定的時間內研討,更重要的是隨時隨地都能研討,做到真正高效。
教師才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引導者,積極從教材中挖掘出啟迪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增長能力。
二、多備學生,因材施教
同一篇教案對于不同的學生起到的是不同的效果,就是因為學生不同,學情不同,因此教師要想在備課中備得全面、有效,備學生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長期以來,教師在備課時,只習慣于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其實學生的學情、學況也是很重要的。中國古代就有“因材施教”之說,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到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有多少,怎么樣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知識,都能進步。所以,考慮到學生會怎么說,怎么想,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記得在教學六年級的課文《錢學森》時,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話:他多想此時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啊!課前我覺得學生會很快說出“歸心似箭”這個詞語,所以這個問題我就沒有留時間給學生思考,誰知課上問題一出,無人回答,等了幾分鐘還是無人接詞,當時我就覺得怎么會這樣呢,這與課前考慮的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又鼓勵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理解,誰知還是沒有想出來的,因為這個問題的思考,下課的時間拖了一些。課后我反復思考著學生的想法,才明白從多重角度備學生是多么的重要,看似簡單的問題真的不能小看!教學《三打白骨精》時,六年級的學生,這么簡單的、通俗易懂的,甚至都能背出故事的情節了,我的理解是一節課的時間就可以將預設的目標達成,課上我也采用了自主探究、匯報交流的方式,問題不難:“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的時候,師徒四人及白骨精都有什么表現?”問題提出了,像一塊石頭砸到水中,不冒泡。這可急壞我了,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局面,這才明白教師對學生需要多研究,多交流,方可沉穩進課堂。
三、集體備課,同課異構
集體備課如何有實效是教師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我覺得同年級組的教師應該開展 “同課異構”活動。先是各備課組集體備課,上課教師再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動手實踐,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斷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同時組內成員做好聽課、評課工作,及時將前一位教師上課時遇到的問題進行組內討論,下一位教師開課時便調整教學設計,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上課老師一起探討教學中的難點,同備課組的老師也在“得”與“失”中改進和完善了教學方法,努力打造更高效的課堂。
集體備課中,共同研究的課,上完了之后,找出了問題,怎樣改進呢?如果不再次執教,那問題就成了永遠的問題,無法解決了,只有通過課堂再次教學才能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重新思考。這樣的集體備課才會有實效。
四、布置預習,培養能力
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課堂教學高效的必經環節,也是學習新知識的準備。預習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表現在個人對自己行為的支配、調節和控制,以便從中提供信息和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和選擇閱讀材料,包括培養學生的思考、推理、判斷和探索研究的能力。
培養能力時,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預習。預習絕不像看小說那樣瀏覽一遍,要有明確的預習目的,要積極開動腦筋,要善于從課本中發現問題。預習時要邊讀、邊想、邊做記號、邊做筆記。剛開始時,可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怎樣預習,教給預習方法。
高年級教學一個單元之前,先讓學生通讀全單元課文內容,初步了解課文。因為一個單元就是一個體系,學習之前應該全面地了解。在教新課之前,又設計一定的學習目標,讓學生進行預習,如學六上《我們愛你啊,中國》時,學生都熱愛自己的祖國,但是祖國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熱愛呢?學生說得不好。因此課前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學習目標讓學生進行預習:(1)請搜集祖國的美麗地方,豐富物產,多樣民族及習俗,并了解祖國的歷史。(2)整理資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課上交流。上課時,我覺得同學們躍躍欲試,就先讓他們在班上交流他們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學文。學生在交流時無不顯示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有了自己的實踐感知,更加了解到了為什么會熱愛祖國,有些同學還將所查找的圖片打印出來,帶給大家看,看到那樣壯美的祖國,整節課都沉浸著自豪、偉大、雄壯的氣氛中。提前預習,使得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又拓寬了課外的知識。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我們必須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潛能得到最大的開發,促進素質教育在學校的不斷推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