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長生
摘 要: 本文以“國際金融”課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創新了從理論到實踐遞進的教學模式,將整個課堂教學分為比較教學、實訓實驗教學、熱點互動教學三個部分,并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訓實驗為手段,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教學改革 遞進教學 國際金融
理論知識教學要與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并通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在實際中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是在教學內容上,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或合二為一,或環環相扣,從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離和脫節;二是在教學方式上,打破傳統理論課與實踐課由于人為劃分而造成的時間和空間段的嚴格劃分,從而實現理論課與實踐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結合。為了實現上述兩點,筆者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過程中創新了從理論到實踐遞進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將整個課堂教學分為比較教學、實訓實驗教學、熱點互動教學三個部分,并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訓實驗為手段,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比較教學模式
做好理論教學工作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每門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基本原理、概念,才能運用它們解釋或解決實際現象的問題。在“國際金融”這門課理論教學中,針對國際金融20世60年代以來的變化,采取比較教學法。20世6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局勢動蕩不安,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投機、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外匯和黃金等重要儲備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金融危機不斷發生。與之相適應,國際金融的概念、理論、業務和制度等方面的創新層出不窮、不斷發展。這些概念、理論、業務和制度既相互聯系又有著很大區別,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國際金融的概念、理論、業務和制度,該模式采取了比較分析教學法,利用圖形、表格將國際金融的概念、理論、業務和制度間的區別和聯系直觀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國際金融”課程比較分析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如外匯、國際收支、國際金融在不同階段的內涵;國際收支與國際儲備的差別;不同類型國際金融市場的區別等。第二部分是國際金融業務的比較分析。進出口商及商業銀行根據資金調撥和控制外匯風險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外匯業務,具體包括外匯即期交易、外匯遠期交易、外匯期貨交易、外匯期權交易。外匯業務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交割時間、合約的特點及履行方式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比較分析。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與金融自由化的蓬勃發展,國際金融理論日益繁榮。每種理論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征、需解決的具體問題和缺陷。因此,可從這些方面比較國際金融理論,包括匯率決定理論、國際收支理論和金融危機理論。第四部分是國際貨幣制度的比較分析。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因此,可以從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匯率制度的安排、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等方面比較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與利弊。
二、實訓實驗教學模式
實訓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基本技能的訓練,樹立創新思想,增強實驗能力,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通過實訓實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進取精神;培養學生在學習與工作中相互協作。實訓實驗課教學是實踐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建立實訓實驗課堂質量管理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實訓實驗教學不同于課堂理論教學。課堂理論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分析吃透相關知識,把握住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及思維習慣,根據學生的共同點和特點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情景和問題,發揮主導作用,使整個課堂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實訓實驗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實驗教學過程的實現,包括實驗教學過程輸入、實驗教學過程和實驗教學輸出效果都是由學生實現的,學生將實驗教學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驗教學環節中,在實訓實驗操作中掌握必須具備的、相互關聯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實訓實驗教學課堂質量管理體系與課堂理論教學是完全不同的。
理論是對實踐的總結與提高。本課程充分利用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室,搭建外匯交易、期貨交易、國際結算等模擬交易的軟件平臺,實施多媒體授課——案例分析討論——分階段練習——實驗室全過程仿真模擬實訓——課外實習相連接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創新型的綜合性實踐運動(綜合實驗、校內實訓、興趣實驗班等),讓學生自己動手“做”,通過實踐中的視察和思考悟得新知。將國際金融理論學習與國際金融市場實務操作緊密相連,通過實踐教學深化國際金融理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促進知識學習向能力培養轉化。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實踐運用,體現實踐出真知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接受,實現了“學”與“做”的統一。
三、熱點互動教學模式
為了使學生通過實踐,真正體會到國際金融理論的具體應用,本課程以辯論賽等形式,為增強學生對實務問題的分析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支持。通過課外輔導材料閱讀、課堂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由于國際金融理論性較強,一些學生在學習中難以抓住重點,因此,本課程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設計與組織。“國際金融”課程設計以外匯為主線,具體包括外匯來源、外匯匯率確定及影響、外匯市場、外匯風險、外匯資本流動及金融危機、外匯管理制度和國際金融組織七部分。在七個部分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如人民幣升值、國際熱錢、國際金融危機等問題是與現實經濟社會緊密相連的,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程中穿插“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國際熱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機理及防范”等專題。通過專題構建互動式課堂,每次課都安排一定數量的師生互動,并對該節重點設計重點互動教學活動;經常實施全課堂滲透式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滲透到整個課程教學的全過程;為了使學生通過實踐,真正體會到國際金融理論的具體應用,本課程通過舉行辯論賽等形式,為增強學生對實務問題的分析能力提供很好的平臺支持。并通過課外輔導材料閱讀、課堂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以通過熱點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核心,積極采用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等現代教學方式方法,由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理論與實踐融合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考風的好壞關系到學風的好壞。好的考核機制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形成有別于過去以閉卷考試為主體的考核方式,本課程加強教學過程中的考核,將實踐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分解,并建立各階段量化考核指標,從多個角度考核領導小組根據各階段量化考核指標,定期分階段考核實踐教學成果。以課題、項目、案例或模塊等為單元,每學完一個模塊或課題,對學生實時學習狀況進行考核和評價,采用不同形式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以過程隨機抽查考核為主要形式,采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考的評價方式,重視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的考核。強調多層面、多角度、多方式和多層標準,考核以能力水平為主要指標,探索實施以課堂小組模擬對抗、課堂貢獻、模擬操作階段成績考核、業務分析報告等多種形式反映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及實際操作的能力。即使是閉卷考試,試題形式也多采用原理應用、案例分析等試題,評分時,只設評分原則,不設標準答案,只要學生分析過程正確,分析結論與原理或案例背景相符即可得分,有創新點和獨特性見解的還可加分。
參考文獻:
[1]時偉.論大學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07).
[2]楊征,魏迎梅,蔣杰.面向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01).
[3]倪倩.構建師生互控教學機制的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1(01).
[4]劉智運.大學教學機制必須改革[J].教學研究,2011(03).
[5]劉樹仁.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