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陳國晶++趙存有
摘 要:創新人才培養是“卓越計劃”有效實施的重要內容。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堅持“能力培養,特色鮮明”的指導思想,凸顯礦業特色,縱向分層劃分,橫向學科融合,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筑建針對性強的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創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機制,改革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構建并實施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創新能力 人才培養 卓越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a)-0148-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指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以此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1-3]。黑龍江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樹立“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工程教育理念,通過落實“卓越計劃”提升學院教育教學水平,以學院從建校以來近70年所積累的鮮明礦業特色,以及社會影響力為基礎,注重社會的人才需求,通過校企之間的協同合作培養,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應用實踐水平,為社會輸送創新創造能力強、能快速融入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工程創新人才。
1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1.1 培養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培養方案過程中,按照分層設計培養目標,依據行業標準制定各專業培養標準,制定能力目標矩陣與能力實現矩陣以實現能力分解,單獨制定企業學習階段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設計畢業標準等辦法,科學制定出貫徹“先習而后學、邊習邊學”工程教育理念的“立體化”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運用多樣化培養模式完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培養的人才大體包括5種類型: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工程型拔尖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急需型人才、復合型人才。針對該校的實際情況和定位,主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急需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為主,通過“3(4)+X”培養體系實現。
依據企業和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設置了“4+2”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在大學4年期間進行主修專業(機械、工業工程、工業設計)的學位培養的基礎上,學生可從第三年開始,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兩年時間內完成其他專業(如外語、管理、電氣)的學位培養,并獲得雙學位。
根據機械行業對大量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設置了“3+1”人才培養模式。前3年按機械通用類培養的原則進行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部分專業知識的培養,第4年有針對性地指導并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實現靈活的個性化人才培養。
靈活設置與企業聯合培養“3.5+0.5”及“3+1”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行業對緊缺人才的需要[4]。前種模式,選拔相關專業學生在第七學期結束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并有針對性地完成畢業設計任務。后種模式,選拔相關專業學生在完成三年通用類培養的基礎上,第四年根據企業需求進行特定課程學習,進入企業或實訓中心開展畢業設計、頂崗實習。
1.2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以有效支撐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為基本指導思想,按照能力目標矩陣與能力實現矩陣的能力分解,在兼顧學生通識培養的基礎上將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調整優化具體課程設置,更新改革課程教學內容。
(1)強化通識教育。近年,學校整體優化了通識課程的課程體系,并以校級通識課程分批立項建設的方式,有重點、有步驟地支持了一批通識課程建設,提高了通識課程教學質量,對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撐。
(2)完善基礎教育[5]。以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建設為載體的方式,推進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實際應用的結合,對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工程圖學等公共基礎課程進行了大力建設,形成有效的基礎類課程平臺,使教學體系完善、科學。
(3)改革專業教育。在專業課程模塊中,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工程應用知識體系的構建,提高實踐環節比重,更新專業課程內容,增加相關標準及工程管理類課程或專題,并單獨制定企業階段培養方案。增設綜合設計與創新實驗構成的獨立實驗、實踐課程,如機械電液(氣)系統綜合性實驗、三維數字化設計實訓、技術創新方法與TRIZ理論實訓等。
(4)加強“雙創”教育。通過開設技術創新方法與TRIZ理論、現代設計方法等課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并通過建立創新方法協會、機器人創新協會、航模創新協會等,定期舉辦創新類講座,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將“雙創”理念融入到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6-7]。
1.3 教學方法改革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改革教學組織形式,改革課程教學方式。強化企業學習環節,按照企業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活動;注重團隊協作、仿真訓練、經典例子解析等體驗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畢業設計選題盡量結合工程實際,并鼓勵有條件的專業結合實際工程現場進行畢業設計。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將整個企業學習階段的教學主要分為3個階段,即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即從第五學期、第七學期和第八學期,每學期安排1~3周的實習實踐,認識實習按照機械產品制造的整個流程及涉及到的機械設備和技術,制定系列化的實習內容,由淺入深,認識和掌握機械加工、機械產品組裝的整個工藝流程,熟悉相關設備和技術。完成該階段的實習后,學生將專業課程的學習和企業工程實踐結合進行實踐,這生產實習階段主要完成復雜零件的加工工藝、機械傳動系統設計、機械結構設計分析等方面的專業實習,結合工程實踐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畢業實習主要針對學生所選擇的課題,有針對性地分散到相應的企業、工廠或研究所中,有的放矢地與企業導師深入研究畢業課題。通過這3個階段完成理論向工程實踐的融入,全方位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達到卓越培養的目的。
2 師資隊伍建設舉措
2.1 校內創新人才師資隊伍建設
以制度為保障,強化校內人才師資隊伍建設,將理論課金牌教師有計劃引入企業、工廠或研究所進行掛職鍛煉,并建立優秀年輕的雙師型培養機制,鼓勵教師進行國際合作和學習,將教師的實踐與理論培養并舉。
學院要求“雙創”專職教師必須是“雙師型”教師。(1)注重導向激勵機制、合理優化考核制度,使青年教師消除顧慮,能花更多時間進行工程實踐鍛煉。青年教師按照學院規劃都有機會、有針對性地去企業、實驗室或研究所進行3~12個月的實踐實訓;青年教師的實踐工作由個人申報,學院統籌安排的方式進行。(2)針對因脫產參加培訓(實踐)而無法承擔教學任務,經考核合格后,可免除教學工作量要求。(3)建立教師激勵機制。鼓勵專業教師獲得相關領域工程師執業資格;鼓勵高校教師獲得雙職稱;鼓勵高校教師參與實際項目產品開發工作或技術服務工作;鼓勵科研能力強的教師,與高新企業進行科研合作。
2.2 企業創新人才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依托校外聯合培養基地,聘請企業金牌技師和骨干科學技術研究員擔任創新人才兼職老師,建立企業教師聘用體系,形成相對穩定、有層次性的兼職工程型教師隊伍。學生畢業設計必須聘請一位具有指導能力的企業優秀導師和校內教師來共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工作。
3 校企合作情況
3.1 總體情況
學院以煤礦機械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主動尋求與行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合作,促進行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向聯合培養單位轉變。調動煤礦機械領域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性,優選責任心強、科研實力突出、企業文化優良的煤礦行業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簽訂創新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制定并完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完善教學內容,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
3.2 校外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設的情況
針對參加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專業,選擇建立了多個工程實踐基地,如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雞西建華皮帶機廠、哈爾濱軸承制造有限公司、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鉛筆廠、哈爾濱塑料廠、哈爾濱東金沃爾科技有限公司、雞西礦務局、鶴崗礦務局、雙鴨山礦務局、七臺河礦務局等。眾多工程實踐基地的建立,為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3 企業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情況
學院和企業共同研討、共同制定了各專業的企業階段培養方案,高校教師與企業優秀導師聯合授課、指導,將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融入工程實踐項目中,形成有企業全程參與的產學研實踐學習。
4 結語
“卓越計劃”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應該長期有效地進行下去。下一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對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調查,適時調整與完善;加強課程體系建設,編寫出版針對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的專業教材,完善案例庫建設;拓展工程實踐平臺,進一步加強工程實踐中心的軟硬件建設,受眾面逐步擴大,更好地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升提供支撐;加大投入,包括招生宣傳、實習實踐平臺建設、企業教師聘用、實習經費等方面,為卓越計劃的深入實施提供保障;加強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張智鈞.試析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2] 劉國繁,曾永衛.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21):80-82.
[3] 季沛,韋鋼,楊寧.應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6):40-42.
[4] 何小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研究與實踐——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2(33):
15-17.
[5] 楊瓊.探索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33):30-32.
[6] 徐鵬,韓建勇,常錄,等.具有礦業特色的機械類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6(29):9-11.
[7] 徐鵬,劉訓濤,楊格,等.構建跨專業競賽平臺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27):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