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摘要】縱觀華夏五千年文明人類所有形式的社交活動都離不開語言的運用,在課堂中,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構建傾吐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盡情發表自己的感受,進而更好地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
【關鍵詞】傾吐內容;語言文字;落腳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寫作為進,閱讀為出,表達意為吞吐,即暢所欲言,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與意見。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用”成了閱讀教學的新潮流,如果只是跟隨老師的講解去理解,自己所理解的也只是別人的思想。只有構建適宜的傾吐內容才會有自己真正的理解。
一、指向意義的語言內容
針對指向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中,重點是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去閱讀,去理解,而不是光靠老師的講解,在傾吐中傳遞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將語用落實到文字的實處。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狼和小羊》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當狼蓄意向小羊找碴兒,意圖吃掉小羊的時候,對小羊說:“就算這樣吧,你總是個壞家伙!我聽說,去年你在背地里說我的壞話!”小羊面對狼的咄咄逼人,可憐地回答:“啊,親愛的狼先生,那是不會有的事,去年我還沒有生下來呢!”這一段內容對于成年人來講,并不難理解,但是對于處于小學二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其內心往往會充滿困惑,為什么面對狼的不講道理,小羊不是理直氣壯地回答,而是要用可憐的語氣回答呢?學生對于狼和小羊對話過程中的情感往往理解不夠深入,這就會導致最終對故事內容及寓意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對“可憐”背后所隱藏的故事進行理解,使得學生深入認知為什么小羊面對狼的無理取鬧依然要軟弱,而不是據理力爭,這樣就可以促進學生對詞意以及語用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老師不光要關注語言的表面,更要引導學生進入當時的情景中,讓他們自己去體會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含義,學生們才會真正地了解。
二、指向表達的語言內容
根據新課標理念精神,圍繞語文聽說讀寫文字活動指向了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學習語文不再是學習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文字運用能力。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的教學實踐中,其課文是來自電影《祖國花朵》的插曲歌詞,描述了學生朝氣蓬勃的畫面,在文中諸多語句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例如“紅領巾迎著太陽”“水中魚兒望著我們”等,其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時我們可以先進行一定的引導,引導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如下的方式: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朝氣蓬勃的少先隊員在陽光下歡樂的圖片,這時和同學說紅領巾是我們小學生的象征,而小學生是初升的太陽,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紅領巾的寓意,最后通過畫面的刺激形成對句子的理解,最終達到運用此類語言表述形式的教學效果。這樣一來學生在遷移、模仿、運用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的運用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們自己去對比、運用、模仿,這樣不僅促使學生關注文本上的內容還特別關注文本是如何表達的,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指向思維的言語品質
指向思維的言語品質體現的是一種風格,它主要是言說者的個性與其自身氣質的一種體現,與言語內容形式相比更凸顯其本質也更為內在。所以,教師要從言語者的個性、形象性、情感性、敏捷性、清晰性全方面構建傾吐內容,更好地提升學生言語品質的目的。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狐貍和烏鴉》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這一課文主要以對話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梗概,接下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狐貍與烏鴉的對話過程:面對狐貍的兩次引誘之后,烏鴉終于按捺不住,在虛假的贊美之下烏鴉將口中的肉丟掉,雖然對于狐貍的狡猾我們不應該學習,但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試圖引導學生如果不用狐貍的說話方式,可以如何引誘烏鴉張嘴說話呢?此時,學生將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根據自己的語言特點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傾吐的方式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語文綜合能力得到了增強。
四、結論
綜上所述,學會“傾吐”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需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需要,傾吐凸顯了新時代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方法與路徑,彰顯著個體生命的精神解放與靈魂的自由,讓學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在坦率的表達中得到進步,得到成長。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能夠使得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傾吐”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多元教學目標指導下,為學生構建“傾吐”學習內容,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雅珍.構建適宜傾吐內容,學習語言文字運用[J].華夏教師,2015(9).
[2]羅丹紅.學會“傾吐”:“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落腳點[J].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5).
[3]盛凌華.語文課引導學生“傾吐”的做法和體會[J]. 學知報,2005(5).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