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曉偉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切合學生的思想發展,強調并突出思想品德課程的實用性與思想性,加強人文意識的修養熏陶,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來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
關鍵詞:高效課堂;抓住關鍵;有的放矢
初中思想品德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是一門具有理論性、思想性、實踐性極強的教學科目。初中時期是重要的轉型時期,開設思想品德課程無異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理想培養方面等有顯著意義。初中時期是學生思想發展、人格魅力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初中開設思想品德這門課程,讓身心處于發展時期的青少年,為其自我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該課程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切合新課改
新課改下初中思想課程教學一改常態,切合素質教育的相關教學要求,既讓學生牢固掌握教學知識,又從政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廣泛深入及貫徹落實,使思想品德課一改傳統教材陳舊、枯燥乏味的現象,一改老師難教,學生厭學,教學質量差,在應試教育下思想品德課程難教厭學的困難局面。教學過程中教師緊扣教學大綱,有目的性及針對性地對教材中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知識點,進行深入剖析的細致講解,教學考點進行習題精練。在作業評講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錯誤較多的地方進行仔細評講,幫助學生尋找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及時進行糾正,做到舉一反三,鞏固所學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對尺度:教材與大綱的尺度,練習與學生實際水平的尺度,練習難易程度與考試試題的接近尺度。
二、科學評價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可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知識掌握情況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體系,利于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與運用,提升知識整合水平。《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應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為激勵與調控;評價的主體應從單向轉向多元;評價內容應從過分倚重學科的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轉為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并重,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的模式應從過分注重量化轉為量與質的結合。以《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為依據,打破常規教學評價的單一體系,采用多元化的三結合對課程學業進行評定,即考核形式上的口試與筆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考核內容上的認知行為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
三、更新觀念
作為新課程改革核心的基礎課程之一的思想品德課,需克服應試教育模式下思想品德課程為應試教育而開,學生為應試教育而學的狀況,切實施行素質教育,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各方面的修養和道德觀念,以期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以達到落實思想品德課開設的目的所在。推行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教學理念等新的教改措施,打破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被動學習”的“填鴨式”落實教學理念,在借鑒與學習國內外先進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本區域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新課程教學理念,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采用情境教學法,將課本中的思想品德常識、法律常識、社會發展常識等,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通過自我的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在情境中利用自我已有的經驗,在對知識的理解和創造中尋求自身發展,引出《磨礪意志做生活的強者》。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四、心中有綱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正是要著力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打破傳統的學科式框架體例,真正使教科書的編寫發生實質性的轉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規范設計轉而面向學生的品德與生活實際。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作為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心理發育特征,切合教材整體目標安排體系,貼近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意向,注重學生個體完整的個性發展。
五、培養能力
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學,只把教學停留在表面,而現在我們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從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們來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師,“與其給學生一堆黃金,不如教給學生點石成金的方法”,這就是說教師不能只讓學生“記住”了,更應該讓學生掌握一些技能技巧,讓其自己去探究,能舉一反三,會“學以致用”。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對學生思想品德學科能力的培養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培養思維能力。通過課堂設問,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主動的思考問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講授新課前的設問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帶問題去聽課。教學過程中的設問,圍繞教學重點、難點,設問要抓住關鍵,深入淺出,角度多變,使學生勤于思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設問,能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2、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中階段培養學生能初步運用思想品德理論結合實際來觀察分析問題,也就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如講完《財產留給誰》一節,我們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分析怎樣做可以讓某些人可以多得財產。這樣不僅讓學生更深的認知課本的知識,又能提高學生觀察,分析事情的能力。
3、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能力。開展課外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領域,還可以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課外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通過一些具體事例來加強學生對課本的理解能力,同時組織專題講座、報告會等形式對于啟發學生思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新課程標準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切合學生的思想發展,強調并突出思想品德課程的實用性與思想性,加強人文意識的修養熏陶,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來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