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給大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產生負面影響。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問題的對策,使大學生逐漸形成符合道德規范的網絡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在21紀初期互聯網得到了飛速發展。無論是生活方面還是生產方面,網絡的普及都為社會帶來了諸多便利。國家、政府、機關單位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廣大人民群眾發布重要通知,讓人民能夠隨時隨地的了解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人們也可以使用網絡來查閱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充實自己,開闊視野。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主力軍,網絡成為大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是大學生展現自我、互動交流、信息共享的平臺。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質帶來負面影響。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問題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擺脫了現實的一些束縛,這就意味著社會群體可以利用網絡“為所欲為”。有的人利用網絡這層“隱形衣”對他人進行詐騙活動;有的人在網絡上隨意地對某個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時都沒有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對他人評頭論足,甚至侮辱誹謗;有的人長期沉迷于電子游戲,無法清楚地辨別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差別,身體、思維、心理長期處于混沌的狀態。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他們經常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上網,期間存在的一些不良的網絡行為,日積月累就會演變成為網絡道德問題。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傳播不良信息,造成信息污染
網絡在提供信息資源和交流平臺的同時,也會散布和傳播一些不良信息。網絡與現實的區別就在于網絡自身的特殊性,它是造成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主要原因。網絡的隱蔽性使部分大學生網民脫離了現實的束縛,不關心是否破壞了健康的網絡環境,為了一己私利,傳播不良信息。網絡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部分大學生網民做出違背道德、違背常理的行為。目前,我國有關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網絡監督制度不夠健全,加上大學生群體的自律意識不強,對事物的辨別能力較弱,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傳播一些無用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其中還包含一些盲目地跟從他人轉發信息這樣的情況,這些不良信息再以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傳播下去,在社會上就不再構成信息資源,相反還會造成信息污染。這些垃圾信息導致大學生的道德意識下降、社會責任弱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網絡言行隨意放縱,語言暴力嚴重
網絡是虛擬的、隱蔽的,它不會暴露出網民的年齡、性別、長相等外貌特征,大家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不用擔心別人能否辨認出自己,也從不擔心自己的言語是否能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正因如此,很多人在使用網絡時會放松對自我道德的約束,言行隨意放縱,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出現語言暴力的現象,當然大學生群體也不例外。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主力軍,他們閑暇的時候幾乎都在低頭翻看手機,網絡上還給這類人賦予了名字叫“低頭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交軟件的數量呈現遞增的趨勢,例如:微博、貼吧、微信朋友圈等,多數大學生使用這些軟件紀念美好的事情,轉發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抒發自己的情感等。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在網絡上傳播不良信息,對他人評頭論足,甚至使用臟話或帶有人身攻擊性的語言。這些行為并不是當事人有意針對誰,他們只是單純地覺得好玩、刺激,能夠發泄自己內心的情緒而已。
(三)缺乏誠信,信任危機嚴重
古有云:“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由此可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但是,隨著科技發展步伐的加快,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網民人數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網絡管理、監督、審查的機制還不夠健全,加上網絡自身的特殊性,大學生網民中出現知行不一、誠信缺失的現象。大學生正值情緒多變、情感豐富的青春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容易受到各種利益、名譽和情感等誘惑,從而喪失自我意識和自律能力,做出一些違背社會倫理、違反誠信道德的行為。例如:為了得到好的工作崗位、更高的工資待遇,偽造個人簡歷;在網站上發布虛假信息,獲取他人的信任;剽竊他人的文章等。大學生在網絡上缺乏誠信的行為,會給他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不誠信會導致社會對大學生的不信任,畢業后很難在社會中立足,擁有再多的才能也無濟于事。
(四)沉迷網絡,導致精神萎靡
網絡上充滿著新鮮事物,對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往往會致使他們長期沉迷于網絡。經調查研究發現,大一新生是最容易沉迷于網絡的。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要斷絕一切與網絡相關的事物。經歷完高考,他們會集體處于放松的狀態,尋找發泄長期積壓在內心情緒的方法,例如:高考后,大多數學生上網聊天、玩網絡游戲,通過網絡補看所有錯過的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下去,不僅身體會處于亞健康狀態,心理上還會產生對網絡的依賴性。進入大學后,他們就會發現大學的課程比較輕松的,沒有“高中式”的班主任每天督促學習,學習時間是自由的,純靠自己的自覺性。慢慢地,很多人就會習慣于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開始沉迷于網絡中。有的學生甚至染上了網癮,上網時精神亢奮,斷網時精神倦怠;有的學生長期窩在網吧里打游戲,不吃飯、不上課、不交作業,甚至嚴重到學分不夠導致退學。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問題的原因
網絡是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網絡道德的問題折射出來的是現實道德的問題。面對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現象,我們不僅要了解大學生在網絡中究竟有哪些行為,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探究導致大學生出現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原因是什么。
(一)網絡行為主體因素
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熟人社會”中,在社會輿論力量的威懾下、依靠熟人的監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行為符合道德規范。然而,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時空上無限制、道德上無約束的“完全自由”的理想環境,憑借網絡技術,網絡主體能夠隱藏自己的身份、行為目的和行為方式,有了這層“保護衣”,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道德要求就會降低,自認為擺脫了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倫理道德關系,放縱自己,忘卻社會責任,在網絡上為所欲為,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傷害,致使那條由熟人的目光、社會輿論造就的防線徹底崩潰,在網絡世界中失去了作用。如今,網絡將多元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呈現在大學生的面前,由于大學生人生閱歷淺,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欠缺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將錯誤的道德觀與傳統的道德觀相混淆,做出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
(二)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困境
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渴望擁有一個能夠闡述自己觀點、釋放自我的空間。在我國現有的教育機制和以考試為主的人才選拔機制下,大學生經歷十幾年的寒窗苦讀,長期處于緊繃的學習氛圍中,精神高度緊張,還正值青春叛逆時期,性情易情緒化,心理狀態尚不成熟,煩躁、困惑等情緒時常伴隨著他們;同時還承受著來自父母、同輩、學校、社會以及學業、考證、就業、情感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與擔憂,由此長期郁結在心中的各種情緒和壓力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緩解和宣泄。但是由于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存在代溝,同學之間競爭較為激烈,致使大學生在進入人際關系復雜的大學后,也不會輕易地敞開心扉。而網絡的出現給大學生提供了釋放壓力的空間,不用擔心自己的想法遭到反對,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
(三)社會管理和高校德育的不到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網絡以驚人的發展速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然而人們在關注互聯網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對網絡的管理與規劃。現如今,大眾傳播媒體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設立了專門的網站,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上網,向外界只宣傳網絡的優點,對網絡的負面影響卻避諱不談;雖然互聯網的功能在逐漸增加,但是對網絡安全的管理卻不盡如人意,以至于網絡黑客的數量不斷上升,他們能輕易地突破網絡安全的防線,實施各種侵入進行破壞活動,導致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遭受損失。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附近的網吧數量也在逐年上升,有些網吧為了招攬生意,為長期上網的大學生提供免費的食宿,甚至提供色情、賭博等不健康內容的網絡游戲,這些不僅耽誤了學生的學業,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目前,各大高校雖然已經開展網絡德育工作,但多數仍然采用德育的傳統模式來解決網絡道德問題,效果欠佳。例如: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單一;教育的內容脫離網絡,缺乏針對性;道德教育方法較為落后。
三、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問題的對策
道德需要是道德產生的重要前提。“道德需要”是指道德主體基于對道德的價值性認識而產生的,完善自我道德人格的一種心理傾向。現實生活中需要道德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網絡中的各種角色雖然是虛擬的,但是虛擬角色的背后卻是現實的人在操縱著,所以網絡世界同樣也需要道德。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問題。
(一)加強道德自律,提升自我道德人格
道德是一種自律行為,不管是傳統道德,還是網絡道德,都需要人們自覺地去遵守。大學生之所以會在網絡上做出一些道德失范的行為,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道德自律意識,而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的關鍵就是“從我做起”。平日里只瀏覽合法的網站,拒絕涉及暴力、色情、賭博的非法網頁,不能成為散播垃圾信息的幫手。自覺維護網絡秩序,不要隨意盜取他人賬號,偽裝身份對他人進行詐騙,要營造一個安全的網絡環境。網絡是一個復雜的大熔爐,面對那些是是非非,大學生們要有堅定的自控能力,對自己不熟知的事物不要妄下斷言、隨意評判,更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就對他人惡語相向。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要自覺地掌控上網的時間,不要過分地沉溺于網絡,以免耽誤學業。
(二)高校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大學生是掌握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所以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首先,高校要開設相關課程,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確立信息的選擇意識。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引導大學生如何分辨信息,往往要比如何獲取信息更為重要。其次,高校應該為大學生提供學術研究的網絡資源平臺,大力宣傳有益的網絡資源,培養學生選擇正確、有用的網絡資源平臺。最后,高校應該培養大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網絡道德觀念,使大學生懂得網絡與現實并無差別,不能因為網絡自身的虛擬性就拋棄傳統道德,在網絡上任意妄為,做出違反倫理道德甚至是違法的行為。
(三)加強社會監管,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在網絡社會中,維護網絡道德不僅需要網絡主體的自律意識,還要依靠外界的力量。首先,應該健全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法律具有強制性,它可以有效防御大學生在網絡上做出違法的行為。道德與法律是相輔相成的,當大學生感受到法律的威懾力時,在上網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遵守道德規范。其次,強化政府管理功能。互聯網發展步伐的逐漸加快,網民人數逐年增加,網絡開發商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只考慮如何吸引玩家、如何快速回本等問題,忽略了網絡游戲中所涉及的人文文化。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政府出面加以管理,對那些與歷史、文化相差甚遠的網游不予批準發行,并且協調各職能部門定期進行整頓治理,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最后,開設對外熱線,接受投訴。由于互聯網具有隱蔽性,即便有著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政府強制性的管理,也會有涉及不到的地方。此時,我們就需要借助群眾的力量,通過開設熱線,用戶可以向相關機構舉報一些不良信息或不良現象。
參考文獻
[1]蔣海升等.青少年網絡道德建構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9).
[2]李玉華.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現狀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2(11).
[3]謝冠華.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現狀與發展理路[J].學術論壇,2005(2).
作者簡介:張瀠方,女,1994年生,遼寧興城人,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