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紅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劉坂學校)
摘 要:起始階段的七年級文言文教學,學生既無文言積累,更談不上文言語感。因此,文言文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做起,再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及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以七年級第一課文言文《詠雪》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學好第一課文言文,樹立學習信心。
關鍵詞:七年級文言文;朗讀習慣;注釋;創意閱讀;翻譯
一、要讓學生轉變觀念,消除畏難情緒
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系。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語那樣毫無根基。
第一環節,從朗讀習慣的培養入手。上好第一節文言文課很重要。以七年級人教版《詠雪》為例,我沒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我讓學生體驗朗讀的重要性,讀完課文第一遍時,我提問學生本節課講述什么事,學生一臉茫然。我讓他們繼續讀三遍課文后,個別學生能講出文章的事件。用大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每讀一遍后就提問學生讀懂了多少,讀了七遍課文后,大部分學生能讀懂文章的主要內容。此時,我讓他們領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學生都會意地笑了。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朗讀之于文言閱讀的重要性,避免以后出現不開口朗讀的現象。此后的早自習,我讓學生集體朗讀課內文言文和課外古詩詞,日積月累,文言語感就慢慢養成了。
第二環節,讓學生明白課文下面注釋的重要性。通過朗讀,學生對《詠雪》課文的最后一句“即公大兄無奕女”不解。但看了注釋之后,學生就能明白“兄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哥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學生根據注釋能理出本文出現的人物關系:謝太傅即謝安,謝無奕即謝奕(謝安長兄),謝道韞是謝無奕的女兒,文中提到的胡兒即謝安次兄謝據的兒子。理清人物關系有助于學生理解古人的家庭生活。我再讓學生把注釋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在課文中。然后,采用反復朗讀和對注釋進行分類積累的方法,讓學生對另一則《陳太丘與友期行》進行嘗試閱讀與翻譯,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效很好。這樣嘗試,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習文言文并不難,他們對教師所教的方法也就深信不疑了。
二、多角度地考慮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意閱讀
通過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對照注釋中的實詞與虛詞進行分類識記,積累了重點字詞,并結合工具書,掃清了閱讀障礙,這兩個環節是定位在文章的讀懂上,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第一步。以《詠雪》的課文內容為例,讓學生知道本文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通過兩個少年對大雪所作的比喻,展現謝道韞的文學才華和聰明機智,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第二步。把文章放在整單元進行分析,不難看出編者的用心。七(上)第二單元的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親情的美好,引導學生熱愛家庭,珍惜親情;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能力,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倡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通過單元目標的分析,學生可以從《詠雪》中嗅出親情的味道:謝太傅的兄弟及其子女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賞雪所蘊含的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展現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從兩代人富有文代氣息的交流中透出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三、掌握翻譯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七年級盡可能采用“直譯”的方法,逐字進行翻譯,如“可以”譯為“可以憑借”,“文義”譯為“文章義理”,“差可擬”譯為“大體可以相比”。翻譯時還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及特殊句式、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的歸納積累。盡量直譯,一一對譯,能用現代漢語要盡量用。直譯生硬,則靈活處理,譯其大意;需要補充的補充(如省略成分),需要刪去的刪去(如發語詞“夫”和取消句子獨立性與使成分倒置的“之”等),主謂倒置、賓語前置、狀語或定語后置,則要調整詞序。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要體現原有的語氣。總之,要忠于原文,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文從字順,清清楚楚。
其次,當堂翻譯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全文要點的關鍵。學生翻譯課文時可以結合本課注釋進行,用接龍的方法,一人翻譯一句,其他學生聆聽,如發現譯得不準確的地方,馬上舉手加以更正。每人翻譯一句,降低了翻譯的難度,學生也可以及時改正譯錯的地方,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效率。
總之,文言文的學習,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誦讀古代詩詞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多角度、創意性地進行閱讀,汲取文言文中有益的情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更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討有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喜歡文言文,欣賞文言文,并從中汲取營養,豐富現代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豐富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馮竹君.言文并舉兩相照顧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實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6).
[2]王文全.初中文言文四要素教學實例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5(5).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