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紅
摘要:政治生態理論的起源于西方,自19世紀誕生以來,政治生態理論研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21世紀是中國政治生態建設元年。對政治生態理論的正確理解和掌握將有效的指導我國的政治生態建設。
關鍵詞:政治生態理論;理論研究;政治生態化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指出:“改進工作作風,就要凈化政治生態”。尤其是隨著風社會的來臨,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更是增強了對政治生態化的訴求和對變革傳統政治社會體制的動力。以生態視域和方法觀察和模擬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模式,正是適應當今社會的治理需要。
一、政治生態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生態”一詞,詞源來自希臘語,意思是住所或房子。在19世紀以前,獨立的“生態”一詞與生態學學科是不存在的。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E.??藸枺?834~1919)最早提出生態學的概念。海克爾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也可以說是一門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基于生態環境危機的感受和體驗,從人類生存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出發,引發出對生態政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綠色思潮和綠色運動開始興起,生態政治理論也應運而生。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生態政治運動的推動下,生態學與政治學聯姻形成了生態政治學、政治生態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在目前研究領域,除了出現政治生態學、生態政治學概念,與此相近的表述還有生態(社會)主義政治、綠色政治、綠黨政治等。所謂政治生態就是政治系統中的諸要素在運行和互動中所形成和顯示出來的整體狀態。這種整體狀態有好有壞(生態或非生態),當政治生態中的各要素由消極要素變為積極要素,各要素間處于協調共生、和諧互補的動態平衡狀態時,這種政治狀態就屬于優良政治生態,或者叫生態化政治(生態政治)。因此,生態政治概念其實反映的是政治生態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經達到理想狀態和生態化了的政治狀態。
二、演變歷程
從發展的縱向維度來看,40多年來,西方政治生態理論經歷了理論萌生、理論初創、理論發展、理論現代化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以前,是政治生態理論萌生階段。這一時期的政治生態理論主要關注的是環境問題,代表性著作有:雷切爾·卡爾遜的《寂靜的春天》、赫伯特·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和于爾根·哈貝馬斯《走向理l生會:學生抗議、科學與政治》等。其中,雷切爾·卡爾遜的《寂靜的春天》首次揭開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提出環境倫理問題。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為政治生態理論初創階段。這一時期的理論以對人類未來深重的生存危機感和力主改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結構為特征。這一階段的理論探索主要集中在對悲觀模式(增長的極限)政治根源上的追問。代表性理論成果有羅馬俱樂部編寫的《增長的極限》、生態主義雜志編輯的《為了生存的藍圖》兩個報告。這兩個研究報告的發表,標志著人們開始從全球化視角審視生態環境危機,發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警示。這一時期,各種綠色政治思潮,諸如:生態社會主義、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由主義、生態女權主義等相繼興起。從此,人類生存環境危機、地球生態的脆弱性、人類可利用資源的有限性,成為全球性政治焦點話題。
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政治生態理論沿著生態自治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兩個方向進入理論深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以"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和1992年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為標志”這一時期的理論以反思環境問題背后的社會關系和文化價值基礎為特征。綠色政治與后物質主義進一步興起,歐洲各國相繼建立綠黨,并相繼進入國家政治生活舞臺,集中表達了人類對生態文明和生活質量的訴求。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西方社會政治發展主題開始轉換,政治生態理論轉向了民主、公正、民權等政治學基本主題,生態理論走向生態現代化和生態現實主義階段,其中,以2002年召開的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為標志。綠色政治與后物質主義“倡導的主題——環境保護、女性平等、自助、分權化——在政治議程中已經贏得非常穩固的地位”。在這一理念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社會民眾主張推行民眾自治的基層民主和市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市民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人的價值的實現,越來越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自我實現意識,生態環境問題自覺轉變為政治問題。
政治生態理論發展的四個階段,基本沿著生態政治化——政治生態化——生態學與政治學的融合的趨勢演進。體現了政治生態理論由生態問題政治化到政治問題生態化的發展脈絡,也即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巨大進步,生態危機的產生與發展成為生態政治興起的動因和基礎。生態政治的產生和發展反過來又成為政治生態學、政治生態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政治生態化是生態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