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先
(山西省陽泉開發區教育局)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提示,使學生的認識和思維一步步得以深化,并最終自己得出問題的答案,在體驗數學樂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問題情境;問題質量;提問類型
從教以來,我深深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交流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實現數學教學的保證,提問也就成為師生溝通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年齡越小的學生,有意注意保持的時間越短。當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專注于教學活動時,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很難完成。還有一部分學生學習壓力非常大,對于學習沒有積極性,他們不愿進行積極的思考,課堂學習成為一種被動的學習。為此,我們要創設具有新穎性、真實性、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成為思考者參與到課堂中,讓他們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例如,我在教《分數的性質》一課時,我給孩子們講了豬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孫悟空分了八分之二,沙僧分了四分之一,唐僧分了十六分之四。到底誰分的多?——通過這個有趣的故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整節課上學生大膽發言,積極思考問題,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講究問題質量,挖掘重點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雖然是問題的信息員,但是并不意味教學信息的傳遞單純就是老師向學生直接地傳遞方式,要講究師生互動。注意問題的質量,要挖掘教材的重點、難點。教學中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針對老師的問題,多角度的回答。同時,要求老師的提問要有新意,不僅要讓學生動腦想,而且還有動嘴說。在備課時,設計的問題要指向學生理解內容的關鍵處,認知矛盾的焦點處,也就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之處。例如,在教學“認識千克和克”一課時,我讓學生準備了500克的白糖。先讓他們看看,白糖上標示的質量。然后在克單位的秤上稱一稱。接著讓他們拿兩包500克的白糖來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克?在克單位的秤上稱一稱。最后,再把兩包白糖放在千克單位的稱上稱,看一看兩個數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通過觀察說一說,1千克等于1000克。這樣直接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又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我課前讓學生量量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讓學生發現了它們的共同特點:“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隨后我讓學生討論它們的關系,從而讓學生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和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把握提問類型,關注全體學生
由于我們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根據特定的知識內容和教學目標,分層次、有梯度地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不僅要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更要設計用組合、鋪墊或設臺階等方法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我們還要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置身于生活問題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我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我在教室創設一個“華龍超市”,布置了不同的實物,然后根據學生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由幾位小組長當“售貨員”,其他同學當“顧客”,進行購物活動。一節課學生在購物中學習了元、角、分的知識,而且也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我們設計的問題還要體現:一般性提問,指與知識水平的提問相對應的問題;開放性提問,指讓學生同一問題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決方法;高層次的問題,要求學生不僅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要進一步強化學習的動機,做到學以致用。
把握了提問的類型,我們還要關注全體學生。我們經常會發現,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上,老師的很多提問把機會留給了好學生。這樣的課讓我們感覺到少數人是主角,多數人在看戲。這與教育本質是相背離的。我們要善意地提問學困生,讓他們回答一些基礎知識,不僅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分層次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創設有助于學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從而達到各有所求。真正做到“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這樣的傾聽使學生從外在的聽到內在的聽,從抽象的聽到具體的聽。這樣的問題不僅能構建當前教學應當解決的問題,又可以蘊含與當前問題有關但要讓學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問題。我們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去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解決問題,培養能力。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營造出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境界,讓學生迫不及待而又興趣盎然地去學習、去研究。
總之,在教學中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要根據教與學的實際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并且進行優化組合,不斷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常學勤.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指導[M].新華出版社,2009-0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