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芳
(甘肅省武山縣城關鎮第三小學)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小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之一,老師在實施教學時必須要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將科學的教學方案制定出來,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能夠達到教學目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因此,學生就不能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與興趣,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將教學觀念革新,想辦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講解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具備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就會減少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就會降低教學質量。并且,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都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學生在被動的條件下接受知識,這就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
2.語文課堂設計不足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按照相關的內容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的專業水平比較低,他們不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制訂教學方案時,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特點需求,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到影響。
3.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高
在教學過程中,多數老師由于各種原因得不到系統性的培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很難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小學生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好奇心理非常強,在實施語文教學時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不能有效掌握學生的心理,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教學的開展。
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革新教學理念,要提升教學質量。首先,老師可以將傳統式的教學模式改變成激勵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體驗語文的知識魅力,給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其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實際做好情境創設,給學生創建更好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絕句》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事先讓學生去了解詩句中的意境,例如“船舶”“雪”等,然后,老師在以故事的方式將詩句中的意境解釋給學生聽,讓學生能夠通過自我想象感受到詩句意境之美。
2.加大對課本的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內容是教學的主體,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深入對課本內容進行研究,要了解文章的實際情況,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按照自己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的重點內容,找出更多適合小學生的語文素材,從而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3.優化教學課堂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做課堂問題的精巧設計,要讓學生具備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能夠帶著老師設計的問題進行學習,從而感受到語文的奧妙。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按照學生的思維規律,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同語文知識的閱讀,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豐富性,從而能夠在往后的學習過程中,學以致用。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創建相應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文學知識,從而為往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早春》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在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時感覺難度比較大,因此,老師可以下載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去了解生活,了解語文。
4.增加學生語文知識儲備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就需要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認識,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但在實踐過程中,知識儲備不是單一的死記硬背,它需要學生在自身的基礎知識上去儲備這些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年級比較低的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畫畫、模仿等方式去減少語文的難度,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理解文學素材內容;而對于一些年級比較高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以引導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要優化教學方案,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才能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韓秋秋.自主探究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高效應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2]譚會淑.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