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娥 陳壚旭
【摘 要】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自然是生活的起點,也是詩意的起點,那為何不去自然情景中學習和品味詩歌呢?詩歌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一環,但它絕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為什么我們不能打破學科壁壘,跨學科學習呢?本文選取情景混合式的詩歌教學實例,著重描述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反饋以及一些思考,希望在情景混合式教學中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關鍵詞】情景教學;混合教學;詩歌;教學實例
一、教學實例描述如下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四,丙申年十月十五日,恰逢“超級月亮”近鄰地球,下次再遇要等十八年后,機不可失,我和工作坊成員陳壚旭老師帶領同學們于操場上列坐賞月,學理通文,吟詩游戲,著實痛快!
望著天空玉盤似的月亮,同學們紛紛驚嘆不已,求知若渴的雙眼緊盯著一旁的地理老師,希望她能給予解答。
地理老師繪聲繪色地結合今天晚上的“超級月亮”講解了月球、月相、月地運行的基本知識,望著空中的“皎皎月輪”,同學們不知不自覺地進入情景,對月亮充滿了興趣,一個個全神貫注地聽著,看著,想著。時不時發問,從孩子們的眼中神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對于知識的渴望。
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地理老師的講解,小陳用古詩詞進行提問:例如講到月相時,引用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請同學來回答當時的月相。同學們一開始面面相覷,還沒有從地理老師生動的講解中跳脫,可能他們已經習慣了在課堂里,在試卷中去閱讀詩歌,小陳耐心地引導他們再讀詩歌,找出其中的關鍵信息。很多同學喊道:九月初三夜,月如弓,是蛾眉月。小陳又順勢引導到:蛾眉月,多么美的名字啊,這么美的月相和這么美的詩歌多么相配啊。同學們都若有所思地點起了頭。
然后地理老師又隨口引用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請同學來回答當時的月相。同學們有些進入狀態了,都七嘴八舌地說起來了:“上弦月!”“下弦月!”“滿月!”“滿月是對的,因為老師講了,滿月出現在黃昏時分,這個同學回答對了!”同學們興奮地為他鼓起了掌,同時又開始大聲地誦讀這首詩,詩聲朗朗,不時引得操場上的人側目。
感于此時此情此景,不禁興趣盎然,我慷慨激昂地為同學們朗誦了《將進酒》《春江花月夜》,同學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接下來所有師生一起玩了詩詞接龍的游戲,學生們一個個都卯足了勁,調動了自己全部的知識儲備來比賽,都害怕自己的小組落后,不一會兒就說出了五十多首與月有關的古詩詞,比如《靜夜思》《古朗月行》《月下獨酌》《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竹里館》等。師生們興致盎然,吟誦聲,歡笑聲,掌聲融于一體,混合著這透明的月光在天地之間鋪散開來。
不知不覺時間已晚,但是周圍的人卻越聚越多,全都盤膝而坐,這一刻,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有的是一個個愛月之人,有的是一個個悸動的心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不正是此情此景?今晚的月,今晚的人,今晚的事都將永遠刻在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中,無論十八年后是否還能看到超級月亮,今晚都將被永遠銘記!
活動在大家集體演唱的《水調歌頭》的歌聲中落幕。月光還在天地間普照,寒氣逼人,但操場上的師生們久久不愿散去……
二、基于此實例,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創設情景有利于消解時空的距離感,更利于學生學習。我們閱讀古詩詞,大多數是在紙上,在課堂上,在考試中,但是真正的知識和古詩都來自生活,是我們對生活的思考和體味。而情景正是創造生活切入點的重要方式,有景自有情,有情自有得。
(2)學科的混合教學對于學生學習有很大幫助。打破學科壁壘,走出傳統課堂。這不僅僅是地理和文學的相遇,更是生活與知識的融合,天地就是課堂,操場就是教室,月亮就是教材,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賞月,既有理性的知識,又有感性的認知,讓同學們享受到了雙重的滋養。在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更有新意和特點的學科混合課堂。
其實教育本該這樣,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者應尋找機會多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育者有責任讓學生釋放自己的潛能,享受教育的快樂,而不是一堂堂喋喋不休的高談闊論,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諄諄教誨,也許給學生一個機會,會還你一個教育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