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穗
【摘要】當前,在高職學校中普遍存在“習得性無助”現象,這種現象非常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質量缺乏實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職學生學習上“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具體表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主要目的為高職學校教育提供有效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職學生 習得性無助 表現 對策
一、前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職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與此同時,高職教育業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現象,導致高職學生自信心不足,對學習產生乏味、厭惡感,缺乏積極性,這種消極現象的長期存在不但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1-2]。為此,正視這種現象,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幫助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對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
二、關于“習得性無助”現象的相關概述
“習得性無助”主要是指一個人在最初的某些情境中獲得無感之后,在往后的情境中依然維持原狀,在心靈上依然無法擺脫,導致無助感越來越強烈,甚至擴散到生活的各個領域。這種無助感促使人們對生活失去信心,失去努力奮斗的動力。
三、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具體表現
(一)敏感而自尊
部分高職學生存在敏感而自卑的心理,很多人想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開始,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他們在日常學習中主動性不高,不樂意接受教師的批評,把這種“批評”當作是一種瞧不起,逐步形成反叛心理,師生關系緊張。此外,在生活中缺乏激情,對生活失去信心,他們完全活在懶散、封閉、壓抑的自我世界中,與外界隔絕,長久以往,容易出現抑郁心理,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過度自卑
對于部分高職學生來說,他們認為未能進入理想的本科院校,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導致他們不管在任何事情中總是受到拘束,缺乏應有的勇氣,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主動性,對未來失去信心,缺乏目標和理想,在生活中消極悲觀,出現逃學、厭學的行為,對前途感到一片渺茫,得過且過。
(三)集體觀念意識薄弱,沉迷網絡
部分高職學生對現實不滿,卻不愿意去做出更多的努力,同時集體觀念意識薄弱,以自我為中心。此外,還有一部分高職學生對待學業態度懶散,終日沉迷于網絡游戲,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標和奮斗的動力,經常找借口請假、曠課,在網絡游戲暴力的影響下,甚至出現打架等行為。
三、針對上述現象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校園文化、環境等建設,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優雅的校園環境和完善的設施建設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學校的硬件實力,還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家園。為此,學校應努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設施等建設,營造濃厚、良好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優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良好內外環境的影響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重視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開展豐富有意義的文化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在活動過程中促使學生體會到團結互助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集體意識以及合作意識,培養積極樂觀、堅忍不拔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從根本上增強自身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二)重視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學習觀,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計劃和目標,樹立理想,為了理想去奮斗。正確引導他們克服自身自卑、敏感的心理,培養自信、自立以及自強的精神品質,把挫敗感轉化為奮斗的動力源泉。其次,要鼓勵學生積極適應新環境,不斷提高學生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力,讓他們認清現狀,認清自己,找出自身的優點和缺點,發揚長處,改進不足,構建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把大學的生活作為新的起點,揚帆起航。
(三)重視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高職學校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體現出自身辦學特色,避免專業雷同化。在教育教學環節上狠下功夫,加強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為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和學習的平臺,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爭取培養出一批教師骨干隊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重視理論課之外,還應該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最后,學校加強與社會的聯系,為學生實習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
(四)重視學生心理指導工作,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關系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其日后能否積極融入社會。為此,要重視學生心理指導工作,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高職學校要借助互聯網媒體開展心理咨詢平臺,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心理咨詢服務,避免學生因面對面而造成的尷尬;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及時干預,及時治療,給予他們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及時消除不良情緒,讓他們感受到更多來自學校的關懷。
四、結束語
綜合上述可知,在高職學校中普遍存在“習得性無助”現象,非常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給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均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為此,要正視這些現象,注重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狠抓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精神品質,逐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市場競爭力,為日后就業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