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祥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小學課程建設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挑戰。如何克服長期以來單一的課程管理制度導致的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在課程面前的“忠實執行”狀況,重視并加強學校課程建設,在課程面前有所作為,成為擺在廣大中小學面前的全新課題。
一、建設學校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1.不容樂觀的現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十多年來,中小學人才培養方式的嚴重同質化現象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其根本原因是對學校課程建設與重組的忽視,課程的同質化必然導致人才培養體系的同質化。十多年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日益窄化為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良,而且技術主義取向課堂改革盛行。技術主義的課堂變革表現為課堂教學價值觀的扭曲,尤其是那些以追求知識占有和考試分數的所謂高效教學,“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不關注學生內在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變化和發展,以犧牲課堂的教育涵養和發展性品質為代價,追求教育的“GDP”,是最為典型的技術主義取向的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理解的斷層、學科能力、學科思想、學科經驗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目標的“結構性沉默”等問題卻普遍存在。學生的變化停留于“知道”層面,根本達不到“做到”層面,即達不到認知方式、思想境界、情感體驗乃至行為方式的深刻改變。缺乏發展性的課堂大多是僅僅重視知識訓練的單面課堂,教學目標單一。應試教育之風從課外訓練逐步向課堂侵蝕,應試訓練普遍導致課堂的發展性品質日漸低落,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根本要求漸行漸遠。
2.課程是育人的藍圖,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系統。
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必須切實促進中小學課程體系化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對課程的適應性,尊重學校的課程決策權、課程開發權和課程實施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小學教育改革熱衷于造概念、建模式,鮮有真正在課程面前有所作為的。缺少了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課程,總是在教育模式和教學模式上動腦筋,而沒有在學校課程再造上下功夫,所謂的教學模式也僅僅是一種技術主義的改良。課程再造缺位,談何學校特色?又哪來學校品牌?國內目前大多所謂的中小學名校和品牌學校本質上是精致的應試教育品牌。
3.基礎教育領域課程改革的深化,需要切實重視學校課程建設工作。
當然學校課程建設不是開發一兩門校本課程就能體現的,而是需要從課程價值觀重建、課程結構重組、課程管理程序再造、課程文化重構等方面實現課程系統的創新。第一,要促進課程價值觀重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價值觀重建需要從根本上擺脫應試主義教育的桎梏,落實“以人為本”和“育人為本”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必須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①,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為宗旨,建設并完善課程體系。第二,課程結構重組。當前中小學課程一方面門類過多,過于分化,過于交叉重復,缺乏必要的課程整合,學生課業負擔依然沉重:另一方面認知性課程、學科性課程或考試性學科依然統治著學校課堂,實踐性課程、綜合性課程、個性化課程明顯缺位。課程結構單一、課程模式單一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的課程活力沒有得到有效激發。以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導向實現課程整合、減少課程門類,重視實踐性課程和個性化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當前學校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第三,課程管理程序再造。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的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尤其是學校對課程的管理嚴重不足,學校依然處于被動的忠實執行的狀況,校本課程的空間和時間過于狹小。地方課程淪為“廳長課程”,校本課程淪為“校長課程”,課程決策、課程審議、課程開發的制度和程序需要健全和完善。第四,學校課程文化重構。當前中小學課程文化總體上是應試性的、功利性的、忠實執行性的。學校課程的自覺文化、整合文化、創新文化、實踐文化、生本文化、個性化文化等特質尚顯不足。
二、提升學校課程體系的內在品質。豐富學校教育涵養
學校課程系統的內在品質決定著學校課程的教育涵養和發展功能。多年來,中小學沒有自己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哲學、課程結構和課程模式、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課程資源和課程場館。加強學校課程建設,必須從校長的課程領導能力、教師的課程意識、學生的課程履歷、學校的課程制度等方面著手,提升學校課程體系的內在品質,豐富學校課程的教育涵養。
1.校長是學校課程的領導者。
校長作為課程領導,不在于他決定學校開設什么課程、不開設什么課程,首要的是他能夠成為學校課程理念和課程哲學的先導者、引領者。開發課程為了誰?開發什么樣的課程?怎樣實施課程?如何實現課程的核心價值?這是校長作為課程領導首先需要明確回答的根本問題。英國教育戰略學者巴伯(M.Barber)2009年7月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課程公式:WE=E(K+T+L)。其中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識”,T代表“思維”,L代表“領導才能”(領導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質”。這個公式表明,課程絕不僅僅是知識,其核心是學生作為人的成長所必需的核心素養。新課程實施十多年來,很多中小學開設了五花八門的“校本課程”,但大凡逃不出“功利化”“技藝性”的窠臼,校本課程陷入核心價值觀迷失的尷尬境地。近些年來,北京十一學校、北京亦莊小學、重慶謝家灣小學、廣東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整合與課程重組等先進經驗,就是為每個孩子的生命成長奠基,就是賦予每個孩子終身必備的基本素養,充分體現了真正的課程領導,是教育思想的領導。
2.先進課改學校的課程之旅,可以說是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之旅。
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師對課程本質、課程結構與功能、特定課程的性質與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評價、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核心理念,以及在課程實施中的指導思想。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是以自己對課程的獨特理解為基礎,從目標、課程、教學、評價等維度來整體規劃教育活動和行為方式,從而成為課程的動態生成者,因此可以說,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鮮明的課程意識強調教師時刻把自己和學生看作是課程的主體,把自己和學生置于課程之中。主體意識之所以是課程意識的基本構成之一,是由課程的本質特征決定的。從課程實施的角度來看,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反思性實踐”。反思性實踐是一種創造意義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在特定的社會性環境和文化環境下重建意義結構的過程。離開了師生對課程意義的重建與創造,即離開了主體意識的發揮,課程對人的發展價值也便無從體現。課程實踐如果離開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是難以想象的。每每讀到或聽到廣東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教師們談及課程建設中自己的體會和成長時,我由衷地贊嘆他們為之付出的情感和責任!
3.學校課程建設需要學校課程制度的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學校只有教學常規或教學制度,缺乏必要的學校課程制度。具有創新意義的課程制度,一般包含價值澄清、行為導引和基本規約三個內在要素。學校在課程制度創新方面呈現的課程價值澄清、課程行為導引和課程管理規約等大量優秀經驗表明,學校課程建設是以課程制度創新為基本保障的。課程改革十多年來,我考察過數百所中小學,像北京十一學校等中小學這樣基于課程的“跑道”,建設學校文化、建構意義課程、創新課程制度、深化學校變革的學校真的太少了。
4.校長發揮課程領導力,必須注重澄清和明確學校的課程理念與課程哲學。
清晰認識課程建設的根本出發點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建設契合時代發展特別是信息化時代教育新形態對教育的全新挑戰,完善適合學生成長的課程。多年來,“忠實執行”的課程實踐,導致中小學缺乏與學校辦學理念相一致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缺乏課程理念和明晰的課程哲學。目前北京十一學校、北京亦莊小學、重慶謝家灣小學、廣東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建設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哲學的共同點可以概括為:課程整合、全選修全走班、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激發課程的教育活力。“全課程”“項目學習課程”“整合課程”“素養課程”這些課程建設的實踐表明,以學生為本、育人為本是課程理念和課程哲學的核心,是課程建設最根本的價值導向。
5.建設學校課程體系,必須注重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課程化,注重課程結構重組與課程模式再造。
多年來,我國中小學缺乏自己獨特的課程模式,只有教育模式和教學模式。缺乏課程模式的建構,教育模式和教學模式便只是空中樓閣。中小學既沒有自我設計的課程體系,也缺乏人才培養的獨特質量標準,學校的同質化建設便難以避免。增強學校對課程的適應性,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為目標,充分挖掘各類課程資源,開發具有學校辦學特色的各類課程,豐富學校課程的教育涵養,是當前中小學深化課程改革的不二選擇。
6.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必須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課程評價與課程文化的重構。
多年來,我國中小學的課程實施,幾乎見不到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歷史資源、自然資源,乃至學生生活履歷性資源在課程開發與課程實施中應有的狀態,極少學校擁有場館化的課程和課程的場館化。封閉的知識體系和單一的認知性訓練的課程充斥著學生的成長過程。符號化學習、對象化學習主宰著本應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知識中心、學科中心、書本中心的課程制度被極致化和功利化。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回歸學生成長的現實訴求,就極大地考量著學校管理者的教育智慧。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課程資源開發、課程整合與重組的策略,成為檢驗學校教育治理能力的一把新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