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賓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兒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的綜合課程。長期以來,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仍存在著枯燥說教,形式單一的現象,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試著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實效性,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生活;開放;社會;多媒體;情境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素質的主陣地。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題。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與教學實踐結合越來越緊密。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師教學方法呆板,學生被動學習、教學效率低。這樣的課堂教學顯然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及操作能力的訓練,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就應開發和利用好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讓學生廣泛接觸和了解社會,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在“活”字上下功夫。
一、教師力爭教“活”
農村小學教師大多擔任語數主課教學任務,兼帶品德與社會,擔子較重,沒有精力挖掘資源,加之教材改編,插圖代替了結論性語言,大多反映不好教。筆者認為,要教好一堂課,教師必須學習和鉆研課程,提升自身素質,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
1.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
接受并運用新理念,做到有的放矢。觀念要新,情感要真,語言要清。心系每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善待每個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去掌握知識技能。營造和諧生動的教學氛圍,容許學生挑戰,提出不同意見,主動與學生交朋友,學生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課堂氣氛自然活躍。
2.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首先課堂提問要注重學生實際,不提讓學生難于回答的問題,如學生回答有困難時,教師在課堂上要予以點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及時肯定或表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課堂上讓學生動眼觀察思考,動口議論表達,動耳感知體會,動腦思維創新,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突出主體性,活化了思維。
二、實施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活”向社會
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能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下放飛自己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樂學、樂思、樂動,并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如舉辦校園超級書市活動,學生都有很多課外書,看過一遍之后就將書堆在家里,即失去作用又是一種浪費。為此學校每學期開展“圖書你來看,知識共分享”的超級書市活動。將書拿到“市場”上交換,賣書的同學忙得不益樂乎,買書和換書的同學們也很興奮。有的同學還拉著父母參加了書市活動,有的家長干脆站在旁邊讓孩子自己買書,鍛煉孩子討價還價的能力。學生們在活動中既體驗到了賣書的艱辛,也體驗到了買書的快樂,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家長們都說:“這個活動開展得好,孩子大交流活動中長大成熟,心理得到了鍛煉,這是我們做家長的沒法提供給孩子的。
三、開發網絡資源,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教材是最核心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除教材資源之外,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從網絡資料、影視資料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有價值的課程和教學資源。網絡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相對于傳統的教科書而言,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的是豐富全面的學習資料;利用電腦多媒體制作的教學課件有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等特點,能給學生各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愛好、環境、心境,選擇適宜自己學習方式的內容和過程,從而創建和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比如《四通八達的交通》《繁忙的商業街》等,教師可以充分指導學生利用網上資源,把眾多新鮮的信息和大量的圖文資料進行搜索,這樣教學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并且充分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四、結語
“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我相信,孩子們在“活”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學習,肯定是輕松快樂的,肯定是卓有成效的,肯定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