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滿
【摘 要】物理教學離不開生活資源,以生活資源為載體,可以有效培育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培育物理核心素養的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物理學科特有的思維方法,內化帶有物理特征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生活;核心素養;培養
物理核心素養是指通過物理學習逐步形成和內化的帶有物理特征、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這四個方面構成。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物理學科特有的思維方法,內化帶有物理特征的思維品質。 教學實踐表明,初中物理教學離不開生活資源,以生活資源為載體,可以有效培育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一、注重源于生活現象的問題分析,促進學生“物理觀念”的形成
物理觀念是指從物理科學出發,人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意識,是一個人認識物理概念及其與其他概念聯系的整體背景和基礎,它潛存于人們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式中,組成人們科學素養的一部分。物理觀念,是學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是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一部分。
在學習密度知識過程中,有些學生根據ρ=m/v,得出物質的密度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跟物體的體積成反比的錯誤觀點,他們只考慮公式的表面意義,而忽略了密度的本質特征——它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特定的密度,與這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大小是無關的。可以列舉生活中的物質來說明,比如,銅這種有它自己的密度:8900kg/m3,,這是銅特有的,是銅與其它物質區分開來的一種特征,與銅的質量及體積的多少是無關的,通過多種生活中物質的對比,促進學生形成一定的“物理觀念”。
理解物理現象的本質,用物理的思想來考慮和分析生活中的問題,是培養學生物理觀念的重要途徑。
二、利用身邊的物品做實驗,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熱情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天生有很強的探究欲。而充分利用身邊的物品做實驗,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熱情,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科學素質的基本途徑。
引導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做實驗,體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把所學知識應用在實際中,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可以通過課后小實驗小制作,開發更多的課程資源,到達激發學生實驗熱情的目的。在物體浮沉條件的教學中,盡量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做實驗,比如:用牙膏盒、橡皮泥等做浮沉實驗就可以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牙膏盒、橡皮泥由沉底變成浮在水面,在學生看來是很“神奇”的,正是這種“神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實驗探究熱情;在質量教學中,讓學生測量100 mL牛奶的質量和量取100g食鹽,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累積法”測量一枚大頭針的質量等等,既練習了量筒和天平的使用,又有利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形成感性認識。
三、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科學應用素養
科學應用方面的核心素養表現為有應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物理課程的學習,不僅要能夠解析“模型化”的物理試題,更要有解釋生活中物理現象的意識,利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始終存在心理障礙,原本通過他們的自主實驗探究出的物理規律,大部分學生還得靠死記硬背來記住成像規律,可是時間一長總是遺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生活中真實的照相機與投影儀進行演示,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思考回答凸透鏡應用中的簡單問題,即照相時物距和像距的關系,物體大小和相機中像的大小關系;投影時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使用投影儀的目的等問題,通過前面問題歸納出物遠像近是照相,物近像遠是投影,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首先就可以通過比較物距和像距確定參照照相機或投影儀,輕松確定像的特點及其規律。又如在學習了眼睛的知識后,學生們往往都知道近視眼的成因是晶狀體變厚,折光能力變強,焦距變短,所成的像在視網膜的前面。這個實例其實可以當做一種模型來解決其它類似的問題。比如教材有這么一道課后習題:一位同學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先用焦距為20cm的透鏡甲進行實驗,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縮小實像。接下來他想改用焦距為10cm的透鏡乙繼續進行實驗。如果不改變發光體和凸透鏡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應該向哪個方向移動?可以聯系近視眼的知識,焦距由20cm變為10cm焦距變短,相當于正常眼變成了近視眼,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實踐發現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達到提升學生科學應用素養的目的。
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態地觀察、體驗社會生活,為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通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將活動中引發的思考及時地反饋給老師或有關部門。從而使學生自覺地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從而建構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組織課外綜合實踐活動“電池的危害及回收”,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充分了解電池對人體和自然的危害,也體驗到電池回收的各種困難,從而培養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