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易杰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中學階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有重大的教育與鍛煉意義,對青少年的思維意識形成、情感塑造、性格培養都有較好的鍛煉。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初中語文教學 意義 策略
一、教育改革是發展趨勢
自主合作學習理論是實施新課改以來最為推崇的并得以推廣的一種教學理論,要求我們的課堂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為主要目標的課堂。中國教育幾千年來沒有多大的變化,新的教育思潮也很難被教育者接受,仍然受制于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的束縛,永遠重復著“一支粉筆、一個板擦”的課堂教育,或填鴨式,或注入式,或被動式等等。這種模式已經嚴重妨礙了現代人的思維發展,不利于學生思維開發,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學生的思維是死板的,不開放的,他們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沒有了情感的自我化,沒有對事物的創造能力,也阻礙了人性的解放與自我的完善。他們的創造能力低下,創新能力弱化,社會的參與意識淡化。這樣的人才已經不適合現代的社會,不能與國際接軌。教育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更要先行,以培養多元化的人才,適應多元化的世界。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培養新型人才,要從小抓起,初中教育又是非常關鍵時期,要從素質教育觀出發,個性差異教育出發,正確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教師要解放思想,自我完善,自我學習,以新思想新知識武裝自己,以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轉變觀念,積極探索。目前,自主、合作、探究模式還處在一個發展階段,我們需要立足于教育教學實踐,積累經驗,以探究合作學習的視角研究實施語文教學。
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意義
教育不僅是傳授文化,它承載的是社會價值,是人類文明的傳承。中學階段的教育尤其重要,這時期的學生成長最快,特別是初中生,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教育不僅能夠促進課堂氣氛的活躍,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能力。自主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是新知識的形成和建立的過程。合作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境界。探究就是創造與創新,就是創造文明,開創未來。中學生思維最為活躍,創造最為奇特,我們應積極推進現代教育模式,對他們加以正確引導,以使我們的教育發展未來出現新氣象。
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著名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曾說:“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只有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思維意識,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實踐,自我發掘文本內涵,達到知識的自我修復,才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和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現在的教育實踐,已經有不少的新手段新方式走進課堂,比如,動畫、交互式電子白板、電腦、投影機設施的完善,以及OFFICE、PPT、FLASH等軟件的開發利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這些都是教育改革成果,但這些只是物質領域的改革,沒有著手對教育對象——人的改革。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改革是真正對人的改革,是人性教育的改革,也是尊重人的教育改革。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合作探究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能力,是人類戰勝自然的法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責任心和自主團結意識。
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系統性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實施。要多給學生機會,充分利用有效平臺,根據學生知識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組,以5-6人或3~4人一組進行討論、探究,或者自主結合組成學習小組,這樣可以使小組成員之間具有互補性,使課堂成為立體式的教育場所,循序漸進地讓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使知識最大化被學生接納消化。教師要充分備課,準備好翔實的備課資料,設置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各自展示自我才能,發掘他們的亮點,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讓他們盡情展示自己在各方面的想法,讓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成為他們最喜歡的方法。教師更要優化教學設計,不能一味追求自主、合作而造成課堂一盤散沙的情況,要做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內容、目標、情境,實現“獨思、交流、共享”,使初中語文教學走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