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羅斌輝
[提要] 基于創意園區的積極意義,以及國內研究現狀,結合現代城市設計方法與策略,從理論分析到實踐項目,總結和提出現代城市設計理念及其歷史成因。近年來,創意產業的發展在城市建設中形成較好的契機,為城市更新發展提出一條新的途徑。
關鍵詞:城市更新;改造;創意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4日
在當前城市發展背景下,創意產業成為時下的一個新興知識產業,創意產業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掛鉤使得創意產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社會競爭力。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英國,布萊爾工黨在提出“新英國計劃”時第一次提出了關于創意產業的概念。在現在的歐洲,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與金融行業比肩的產業,因此發展“知識”產業、發展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都成為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產業轉型,知識創新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把科學發展觀和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我國的一些一線城市已經成為發展創意產業的先鋒。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先天的文化和經濟背景優勢,北京的創意產業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創意產業聚集區。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在近年來同樣快速發展和建設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一線城市開始,近年來其他城市也正在不斷地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如杭州、南京、成都、武漢等等。
創意產業園是依托文化和知識的產業園區,它最初形成的雛形是創意工作者、藝術家等自發改造的工作聚集區,在政府推動的作用下,依靠有效的規劃以及營建協助和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目前,新的發展階段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與商業結合的復合型園區,對于維持園區運營、增加園區活力也具有正面的作用。
一、當代城市設計觀念發展初期——從功能主義到系統主義
自工業革命開始,社會經濟和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打破了過去農業社會下功能單一,原始的城市發展建設模式。工業社會之前的城市形態和環境在進行相對簡單統一的規劃和控制就能使城市維持較好的秩序和統一性,這在較小規模的工業前社會是較好達到的,但是工業革命的到來打破了這樣的城市發展形式,城市規模隨著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驟然擴大,由此便產生了一系列的復雜問題,同時產生的土地價值和所有權的變化使得城市建設和開發成為了只考慮純粹商業利益的行為卻忽視了城市整體發展和人的其他現實需求。在思考和解決城市發展建設和城市環境改善的過程中,當代對城市設計的觀點逐漸形成和發展,在批判中革新。
針對工業時代城市發展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自1933年以來,CIAM在《雅典憲章》提出功能主義城市的觀點,雖然在《雅典憲章》中提到了應該對城市中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進行保留,但是對于功能主義的城市設計觀來說,主要在城市功能的嚴格劃分,它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總體上是一個忽視的態度,在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概念中,他對城市規劃推崇的是一種推倒重建式的方式,他的方式對于復雜的城市環境和結構來說是片面的,對于功能分區的過于嚴格的劃分造成了生產與日常生活關聯性的降低,反而使復雜的城市結構矛盾加劇了,造成了城市運轉效率的降低。
因此,面對新的城市發展帶來的更加多元化的要素,城市發展涉及課題的日益復雜化,在現代主義主張的功能城市,即后現代城市設計觀中,從更加全面系統的角度來關注城市設計、城市建筑和人的關聯,以及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一部分建筑師根據結構主義的觀點,完善了城市設計的思想,在城市設計中對城市中存在的種種多樣性、復雜性的要素進行綜合考慮,城市形態和城市的空間環境是互相滲透協調發展的一個統一整體。根據結構主義的觀點,結構是由一個系統構成的,系統由各個成分構成,結構就是一個按照一定規律形成的綜合體,結構主義就是在這個系統的基礎上來做研究。對于城市來說,便是強調在復雜的城市系統整體上來考慮城市設計,當然是對于之前功能主義城市理念的反對,功能主義只是在孤立的考慮問題。
在“小組10”的金巷住宅區規劃中,首次提出了“空中街道”的概念,利用空中連廊的形式將生活空間和社會環境融合起來,這是最早的從建筑空間上對功能之外的人的生活、社會化要素以及城市組成要素的考慮,在對城市要素的界定上更加接近人性的環境,從街道、房屋和區域劃分生活空間,而每一種分類都是各種類型功能要素和結構的集合,這已經不是如功能主義上把城市孤立的劃分為居住、工作、交通和娛樂簡單的四個功能區塊了。
二、對城市歷史文化的關注——類型學與場所理論
瑞典哲學家哈爾登認為:“大多數人認為最好住在一個充滿記憶的環境里,知道前前后后是什么東西,會使人感到安全,在我們跟環境和歷史的聯系中,文化的認同是歸屬意識,這是由物質環境的許多方面造成的,這些方面提醒我們意識到這一代人跟過去歷史的聯系。”
類型學理論的產生,使對于城市歷史建筑的關注成為了當代城市設計理論的重要部分,類型學理論的觀點從對城市建筑的歷史形式的總結和歸納中作為城市形態和空間的設計語匯。實際上類型學對歷史建筑的關注更多的是在于從歷史的城市元素和城市空間關系中尋找類型和結構的本質。希特作為早期關注歐洲城市設計的先驅之一,他就提出了對于城市設計要從古代的城市布局中尋找思想源泉,包括從古希臘的城市廣場和中世紀有機城市中那些復雜不規則形態的街道形成的空間形態等等。同樣的羅西在他的城市設計觀念里發展出“類型城市”的思想,他將城市作為建筑的場所背景,建筑構成城市的有機部分,建筑的存在一定是在現有的城市語境中產生的,包括了城市內在的歷史性結構。城市的歷史和傳統空間就成為了新建建筑的場所載體。
類型學的觀念還帶給現代城市設計一種新的營造視角,在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利用城市歷史環境中的類型和空間形態,塑造出新的具有歷史延續性和文化內涵的城市公共空間,這對于使用歷史建筑的空間改造具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三、城市更新運動與人文主義的城市設計觀
從古希臘開始就形成了有關人本主義的觀念,而現代的將人文主義帶入城市設計中的,來自于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城市更新運動。西方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后進行了大量的城市建設活動,而城市更新運動中對城市的規劃試圖用一種推倒重建的方式來進行,直接而粗暴的城市更新方式,缺少對城市復雜性的認識,加劇了對城市文脈和歷史肌理的破壞,而功能分區上對城市核心區的簡單劃分,使得曾有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生活脈絡瓦解了。
基于這個時期對城市更新實踐的失敗探索,西方的建筑理論、城市理論開始著重關注城市環境以及人文關懷,而實際上,在之后的一些新的城市更新中,往往都轉向了城市歷史文化、城市生活環境、社會經濟因素等綜合考量的設計,以此來創造一個充滿人文關懷和活力的城市。
在城市更新運動之后,關于城市設計的理論探索中,結合了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和環境關系的心理學討論人與城市空間、城市環境的關系,這就是從人文主義出發的城市設計觀,它更加關注人的尺度,并且從城市的大規模的建筑體量形成的超常空間考慮,它更關注的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活化的空間,在城市這個巨大空間緯度的層次上同人的內在體驗形成的關聯性。凱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理論就是這樣一個關注人的城市環境中的心理體驗和行為模式的理論。凱文林奇將城市的空間環境抽象為五個構成要素,即路徑、邊界、區域、節點、標志,以這五個構成元素為基礎構成描述城市可意象性。
四、當代城市設計觀總結和思考
當代城市設計觀的發展從孤立的功能主義到后工業時代對人文和歷史文化的關注,便是對城市方方面面要素和城市復雜性的關注。那么,當我們進行城市內場地建筑設計時,就要帶有多維的觀點去理解設計,從城市空間、城市語境的復雜背景中去考慮建筑設計,包括工業遺產改建的創意園區建筑,本身它基于的工業遺產建筑就帶有城市歷史文化的關聯性,而新的創意園區建筑又是一個功能復雜,服務于城市經濟需求文化需求的建筑,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筑空間設計便是一個綜合考慮和分析問題的過程。
主要參考文獻:
[1]趙和生.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施駿.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的現狀和思考[J].中外建筑,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