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妹
[提要] 過去的幾十年中,商業銀行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良好的行業信譽、健全的管理體系以及國家的政策支持,在金融領域長期處于“一枝獨秀”的地位。然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大熱,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P2P網貸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相繼推出,使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大幅下降,客戶資源也損失嚴重。面對如此強勁的沖擊,銀行業的改革與創新已是大勢所趨。本文立足于商業銀行,運用SWOT模型,結合商業銀行自身的優劣勢,將銀行業務與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對比分析,詳細闡述銀行業面臨的威脅與機遇,并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
基金項目: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商業銀行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610378425)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0日
一、引言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穩居全球首位。其中,PC端網民7.2億人,移動端網民6.6億人。如此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大數據、云計算及搜索引擎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也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上一個臺階。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網民滲透率達到68.1%,國內已有過半的人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普及率還在繼續平穩上升。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的壟斷格局被打破。交易規模的減少、客戶資源的流失、對金融市場的前瞻性不足等問題,無不在提醒著銀行業:改革已勢在必行。
二、商業銀行的優劣勢
(一)優勢
1、資源豐富。商業銀行作為老牌金融機構,在長期穩定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客戶資源和雄厚的資金基礎,管理體系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健全。同時,銀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柱,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其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這些優勢是目前互聯網金融所無法比擬的。
2、風險較低。互聯網金融依賴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而技術的更新換代周期短,一旦作為支撐的互聯網技術被黑客襲擊,網上的資金安全就無法保障。而傳統商業銀行在長期的發展中早已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安保系統,并始終將資金安全放在首位。同時,投資者長期以來對銀行業的信任和支持也是銀行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優勢。
(二)劣勢
1、操作復雜。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辦理需要本人到指定銀行進行,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很大,難以滿足客戶隨時隨地進行業務操作的需求。同時,部分業務審批程序繁瑣、過程漫長,一筆業務要跑上好幾次,大大影響了銀行的業務效率和客戶的用戶體驗。
2、成本較高。銀行的業務絕大部分是依賴于營業網點的,大到營業廳,小到ATM自動存取款機,這些都需要建設和維護成本。同時,為了便利顧客,很多銀行都將營業網點設置在主城區和鬧市區,地價昂貴。而互聯網金融自助式的服務,標準化的操作流程,不僅提高了業務效率,也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
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
(一)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沖擊。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辦理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用戶體驗也受到了業務人員素質、排隊時間長短、營業廳覆蓋率、上下班時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互聯網金融借助電子信息技術,全天候為客戶提供服務,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能夠憑借各類新興的互聯網技術,不斷為客戶提供各式各樣,與時俱進的金融服務。線上操作的快捷方便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人性化的服務設計又贏得了不少顧客的青睞,互聯網金融在短短幾年內就形成了較為牢固的用戶黏性。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還良好秉承了“顧客就是上帝”的原則,注重客戶體驗,并經常采用網絡問卷、客戶反饋等方式了解客戶需求、改進自身服務。例如,用戶界面的設計方面,始終站在客戶的角度,各項服務排列有序,簡單明了,力求讓每一位用戶都“會用”,并覺得“好用”。
(二)對商業銀行支付模式的沖擊。傳統的銀行支付手段依賴于銀行卡和POS機,但由于POS機的使用受到了消費地點的限制,使得刷卡消費并未深入大街小巷。而互聯網金融看到了這個支付結算領域的空白,迅速抓住這一商機,推出了成本低、效率高且方便快捷的第三方支付。很快,第三方支付便迅速入侵了支付市場。數據顯示,到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到達4.6萬億元,同比增長61.9%。目前,在我國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已初步實現百家爭鳴的新格局。據2016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中,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以43%的市場份額占據了近半壁江山,騰訊的財付通以20%的占比緊隨其后,銀聯商務以11%的占比位居第三。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穩健發展后,互聯網金融又重新站在了用戶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借助這個平臺更好更廣地服務群眾,在此基礎之上,它們開始將手機充值、水電費以及交通罰單等生活繳費項目紛紛列入功能表。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延伸的拓展業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使銀行的客戶資源大量流失。(圖1、圖2)
(三)對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沖擊。作為商業銀行主要收入來源的資產業務,也沒能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幸免于難。其中,P2P網貸、線上小額貸款等對銀行的沖擊尤為顯著。以P2P網貸為例,據《2016中國P2P網貸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國內首家P2P網貸平臺“拍拍貸”成立,2012年平臺交易金額達30億元,2015年中國的P2P網貸市場交易金額達到了9,541億元。P2P平臺交易金額的爆發式增長,與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互聯網技術的支撐有著密切聯系。互聯網金融運用大數據積累用戶資料,同時依托云計算對數據進行信用分析,在貸款風險把控問題上比傳統商業銀行更加到位,同時減少人工,主要依賴標準化的計算機操作流程,大大提升了資金的配置效率。以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為例,螞蟻金服依托自身長期積累的用戶信息數據庫,經過大數據對比分析,同時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確立了其特有的“310”模式:“3”分鐘決定是否放貸以及放貸金額,“1”秒鐘到賬,“0”人工接觸。日均可以完成1萬筆交易。反觀傳統銀行的貸款流程,基于商業銀行對不良貸款和風險的嚴格把控,小微企業很難順利拿到銀行貸款,即使有望申請成功,其辦理貸款的手續嚴格、流程復雜,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資金的快速有效到位。相比之下,P2P網貸的優勢十分顯著,其高效率、低成本的運營模式是傳統商業銀行難以媲美的。
四、商業銀行的發展機會
(一)轉變經營模式,打造服務型銀行。如今,傳統商業銀行“一枝獨秀”的局面已經被打破。銀行業必須審時度勢,重新定位,轉變服務模式,不能被動地由市場推著向前,而要主動研究市場,以客戶為中心,主動發現客戶需求,打造服務型銀行。充分利用其豐富的客戶資源以及雄厚的資金基礎,揚長避短,積極與電子商務平臺尋求合作,與時俱進,積極開發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模式,順應時代潮流,贏取光明前景。
(二)IC卡與虛擬卡并存,實行賬卡號雙軌制。銀行卡是我國銀行業交到客戶手中的實體產品,然而這一產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正顯示出越來越弱的重要性。當前,網銀、手機銀行等銀行類電子產品已經脫離傳統的“一卡一密碼”單一賬號體系,身份證、手機號等身份驗證號碼開始都起到與銀行卡同等的效果,第三方支付正是借助了這一方式。受支付寶以手機號作為賬號的啟發,銀行也可以發行虛擬卡,借助身份證、手機號等身份驗證號碼建立賬號,起到與實體卡一樣的作用。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實體卡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弱,而虛擬卡的發行則能有效填補銀行實體卡逐漸減少的市場空缺。同時,由于當前第三方支付的虛擬卡號依賴于銀行實體卡進行現金存取,銀行業在這一領域的創新也能很大程度上影響第三方支付的市場份額,這將是銀行支付結算領域的一大創新。
(三)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化戰略管理。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今天,銀行業必須提高自身對互聯網技術的關注度。銀行業在我國幾十年的壟斷地位為其積累了龐大的用戶數據庫,且其中不乏“質量上乘”的大客戶。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大數據建立數據庫,運用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的分類整理和深度挖掘,按照信用等級、資產等級或者發展潛力等類別對用戶信息進行分類,然后為每一類客戶群量身打造適合其發展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也要合理利用信息數據,提高業務運作效率,開發新的用戶信用評價體系,并簡化信貸業務辦理流程,實現效率和風險控制的兼顧,完成信息化戰略管理的轉型。
目前,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還是P2P網貸公司,其線上的實力和優勢都無法與老牌的傳統銀行相抗衡,且由于互聯網金融才興起不久,雖然發展迅猛,但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信用風險、資金安全隱患、監管不足等問題不容忽略,民眾對其仍持有保留或觀望態度。銀行更應該乘此機遇,抓牢線下客戶,開拓線上用戶,兩手齊抓,均衡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曹強,虞文美.人民幣匯率與貿易盈余——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5.9.
[2]杜洋.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策略淺析[J].時代金融,2013.7.
[3]陸岷峰,虞鵬飛.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發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5.1.
[4]姜建清.迎接互聯網金融發展和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挑戰[J].中國城市金融,2014.10.
[5]虞文美,曹強,李家銳.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緩沖的周期性研究——基于16家上市銀行的實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