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紅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望設計懸念,將學生的探究欲望轉化為自覺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可以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課文碰撞出靈感的火花,為教學平添亮點。
其一,故意寫錯引懸念。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教師有意把“游”寫成“畫”。當學生質疑時,師故作驚訝,問道:“魚只會在水里游,為什么小女孩會發出‘金魚游到他的紙上來啦的驚嘆呢?”使學生迫不及待地走入課文,品讀描寫金魚栩栩如生的句子,從中感受青年畫畫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以及畫技的高超。這樣,師生質疑解疑,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其二,夸張對比設懸念。曾有教師在教學《畫家和牧童》一課時,有意將畫家二字寫大,將牧童二字寫小,學生發現了這一特別之處,紛紛討論老師為何要這樣板書課題。有的學生說:“這位畫家是個著名的畫家,他身份高貴。而牧童只是個放牛的小孩。”有的學生說:“牧童雖然是個小孩,但是他敢于指出大畫家畫錯的地方,這是敢于挑戰權威。”……教師巧妙通過課題的板書設計,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引發了對人物品質的討論。其三,問卷調查解懸念。王崧舟老師在上《桃花心木》之前,請學生完成相應的調查問卷,讓學生就林清玄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寫故事還是講道理進行選擇。全班的學生都認為是講道理。在掌握學生的初步想法后,王老師圍繞道理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解除懸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高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