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
摘要 概述了濱州市濱城區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現狀與優勢,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產業化發展對策,以期為濱城區發展優質小麥生產、提高加工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現狀;優勢;發展對策;山東濱州;濱城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66-01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優質專用面粉的需求越來越大,優質專用小麥市場需求也逐步增加[1],加之優質專用小麥進口減少,國內市場緊張,推動了國內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的發展。濱城區是魯北小麥生產大區,探討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化經營機制,對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提高加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生產現狀與優勢
1.1 生產現狀
小麥生產是濱城區的支柱產業,占夏糧總面積的95%以上,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發展較快,2001年以來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2萬hm2以上。但長期以來,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限制了全區小麥生產的平衡發展。全區小麥平均產量徘徊在4 500~5 250 kg/hm2之間,存在較大的增產潛力。
1.2 生產優勢
1.2.1 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有利。濱城區系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5 ℃,無霜期193 d,年日照時數2 755.5 h,年平均降雨量589.7 mm。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宜耕性強,并且水利資源豐富。濱州區黃河流經29.4 km,共建有流量50 m3/s的引洪閘3處;地下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較好。水利設施初具規模,有效灌溉面積4萬hm2,基本實現旱澇保豐收。
1.2.2 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對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都給予高度重視,把優質小麥生產作為主導產業之一,大力重點培植。正確處理保障糧食生產能力與加快結構調整的關系,促進小麥向優質化、專業化、區域化“訂單”農業發展;科學制訂濱城區優質小麥發展計劃,及時督促、檢查項目落實情況,確保了優質小麥生產的健康發展。
1.2.3 技術儲備好,科技素質高。近些年來,濱城區農業科技人員不斷研究探討小麥優質生產的方式和方法:根據本地區生態特點,進行高產小麥新品種對比篩選試驗,明確適宜訂單生產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在不同土壤類型上進行優質小麥品種表現調查與分析;研究節水灌溉、增加氮肥施用總量、春季追氮時期延遲、灌漿前期葉面噴氮、增施鉀肥對提高小麥產量和籽粒營養品質、加工品質的作用,節水灌溉、科學追肥方式對優質專用小麥保優節本的效果,以實現蠟熟末期收獲籽粒產量高、品質好。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品種不對路,純度差
農戶沒有根據企業對優質小麥的要求綜合考慮品質與產量等因素選擇優質品種,而是偏重產量指標,導致種植優質小麥賣不出優質價格。另外,種子不純、田間自生雜株、品種退化、去雜不徹底、收獲混雜等導致小麥混雜,影響品質。
2.2 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不符合優質小麥要求
農民沒有充分掌握優質專用小麥的配套生產技術,存在群體過大,倒伏、病害偏重發生,病蟲害防治不及時,輕視配方施肥、側重氮肥施用等現象,致使小麥品質降低。
2.3 土壤肥力相對較低,土壤養分不均衡
全區土壤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機質含量低、部分缺氮、嚴重缺磷現象。鉀肥施用不足,土壤鉀含量下降迅速,各營養元素比例失調,無法滿足高產小麥對土壤養分的需求。
2.4 品種布局不合理
沒有實現區域化種植和規模化生產,需求與生產脫節,無法單收、單打、單貯,優質不能優價,影響了種植效益。
3 產業化發展對策
3.1 合理品種布局,提升產業化水平
根據市場需求、品質和產量潛力、農戶科技水平等多方面條件,確定“訂單”生產優質小麥品種布局,品種以師欒02-1為主,不盲目擴種其他小麥品種。實行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生產,走企業加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實現優質優價,提高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3.2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目前,優質專用小麥品質不穩定的原因之一是農民尚未充分掌握優質專用小麥的配套生產技術,如氮肥后移技術、葉面噴肥技術,甚至不清楚優質專用小麥的概念,盲目跟風種植。因此,要采取多種形式的培訓,把優質專用小麥試驗田或示范田作為技術展示和培訓基地、產業化帶動基地,輻射推廣優質專用小麥配套生產技術[2]。
3.3 做好技術服務,及時督促指導
各級有關部門要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加強督促指導。在關鍵生產環節,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切實把優質專用小麥配套生產技術落到實處,把技術轉化成生產力。
3.4 高產優質專用小麥配套技術的綜合應用
3.4.1 用地養地相結合,不斷提高土壤肥力。一是廣辟肥源,搞好農家肥的集積和利用;二是進一步做好秸稈還田工作,使秸稈還田率逐年提高,不斷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3];三是大力推行平衡施肥技術[4-5],調整施肥結構,測土配方、科學合理施肥,減少浪費和水源污染。
3.4.2 新品種試驗示范。搞好新品種的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同時應注意品種的相對穩定。
3.4.3 大力推行種子包衣技術。種子包衣是一項提高種子科技含量的農業增產新技術。試驗研究表明:包衣種子的小麥單株分蘗、大蘗數較不包衣種子分別增加0.9、1.0個;次生根增加1.3條,且長度達4.2 cm;同時可提高小麥單株成穗率和小穗結實率,增產810 kg/hm2。
3.4.4 推廣高產麥田氮肥后移技術。通過對幾個多穗型小麥品種“氮肥后移”技術的試驗結果分析,高產田將起身期追施氮肥改為拔節期與拔節后期追施,可有效控制無效分蘗滋生,促進有效分蘗成大穗[3]。采用該技術可使平均穗粒數增加2.4~3.3粒,產量提高6.0%~10.16%。
3.4.5 合理化控,預防倒伏。特別是對濟麥19號、煙農19號等中穗型品種,應在3月10日前噴施化控劑1次,以縮短其基部一、二節間長度,增強抗倒性,確保小麥豐產豐收。
4 參考文獻
[1] 高翔.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與發展策略[J].麥類作物學報,2001,21(1):85-88.
[2] 陳偉,楊尊嶺,谷偉菊,等.汶上縣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化現狀與發展對策[J].北京農業,2007(21):1-3.
[3] 劉永杰.淺談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13(11):56-57.
[4] 蔡文秀,金林,薛瑞常.優質專用小麥氮磷鉀不同用量產量效應的試驗研究[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0(2):151-152.
[5] 顧曰虎,吳萬勝,顏立新.優質專用小麥品質調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