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風
【摘 要】琵琶作為一種已經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彈撥樂器,其彈奏手法類型多樣,有較強的音樂表現力。彈奏技巧作為彈撥樂器的演奏技法對琵琶演奏效果起決定性作用。本文就琵琶演奏技法做相關的概述,針對演奏技法的傳承和創新進行探討。
【關鍵詞】琵琶演奏技法;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98-01
琵琶自南北朝時由印度經龜茲傳入內地后,因其獨具風格的音樂表現能力被民眾所喜愛并傳承至今。琵琶作為一種以彈撥技巧演奏的樂器,其演奏技巧中常用的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是演奏者完成琵琶演奏的關鍵所在。故此對琵琶演奏技巧的整合分析對其傳承和創新有著重要意義。
一、琵琶演奏技巧發展概述
(一)琵琶演奏技巧的概述
琵琶作為一種以彈撥技巧演奏的樂器,其演奏技巧中常用的有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左手技法重要的指法為按弦,按弦時,左手四指關節應自然彎曲,其中注意中指和無名指三個指關節彎曲方向不可呈平凹狀態。食指按弦觸點在指端中部偏下,中指、無名指、小指在指端中部偏上,拇指按弦觸點在指甲右側方向。在按弦做準備動作“抬指”時,以指關節為基點,按指迅速抬到一定高度,用垂直彈性沖力打在弦上,將弦按實。落指的位置觸點一定要準確,否則會使音色不準,并且落指時力度不可過重或過輕,也不能將弦左拉或者右推,這樣做都極大影響了音色的正確發出,致使樂音不準。
右手技法中的彈跳是右手的基礎關鍵指法,“琵”、“琶”是根據演奏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右手彈跳指法操作時,手腕背后小量外凸,小指側邊的腕關節向外前方稍稍抬出,拇指、食指兩指的指尖要對齊,不能把食指放在下方或者左下方彈、拇指放在上面朝右上方挑。彈跳時要注重拇指、食指的關節和用力練習,并在此基礎上鍛煉動作快慢、手指運動幅度等作出強弱的變化。“滾指”練習是指在弦上連續、快速、均勻地彈跳,可以產生類似長音的效果。對此練習彈跳時要注重保持節奏均衡,音量一致[1]。
(二)琵琶演奏技巧的發展史
早在2000年前就出現了其形狀為直頸,圓形音箱的琵琶雛形。公元五、六世紀,從西域傳入一種橫抱琵琶,當時稱作“胡琵琶”,是現代演奏琵琶的發展源頭。琵琶發展在隋唐時代出現高峰,一度成為當時盛行的樂器。唐代之后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創作已經出現武曲和文曲類型,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月兒高》《昭君怨》為代表的文曲。公元二十世紀中后期,琵琶藝術創作出現了《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壯士》《趕花會》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現代人民生活的樂曲,創作又得到新的發展和傳承。
現如今琵琶結合西洋樂器如大提琴、長笛、鋼琴、豎琴、吉他等,有了新的演奏形式,演奏作品已由中國傳統音樂跨越至西洋結合演奏。新的演奏方式給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音樂享受,受到中外聽眾的喜愛和好評,琵琶已經迎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新發展格局[2]。
二、琵琶演奏技巧的傳承和創新
(一)琵琶演奏技巧的傳承
琵琶演奏作品最廣為流傳的是唐代白居易所創作的《琵琶行》,非常形象地展現了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還有為后人所熟知的著名琵琶演奏家曹保及其后人曹才、孫曹剛。西域的裴神符作為唐太宗的宮廷樂師,首創了琵琶手指彈法,受到唐太宗的高度贊譽。唐朝是琵琶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給后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藝術財富。明清時期是古代音樂普及面最大,發展最繁榮的階段,琵琶已成為當時宮廷和民間常見的樂器,也造就了中華民族音樂的寶貴財富。現代琵琶音樂發展中,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代表劉天華先生、劉德海先生對現代琵琶彈奏技巧做了大膽創新,促使了現代琵琶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二)琵琶演奏技巧的創新
從古至今,演奏家對琵琶演奏技巧一直不斷進行改良和完善,在追求演奏技藝的道路上一直不斷對琵琶演奏技藝進行探討,并從中發現新的藝術展現方式。劉天華先生和劉德海先生在我國民族樂壇功不可沒,將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和國外的小曲、音樂結合,創造了獨具一格的琵琶藝術作品,并創新了“反彈”琵琶彈奏技法,為近代的琵琶演奏帶來豐富多彩的藝術成果,打開了琵琶演奏技巧的創新發展空間[3]。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人類文明藝術的發展路程中,琵琶藝術一直給世人呈現著旺盛的生命活力,新的時代發展為琵琶技藝帶來了機遇,創新作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音樂的發展道路中,不僅要繼承前人在歷史發展中帶來的寶貴藝術財富,更要不斷對其創新探索,為琵琶技藝增添新的生命力,展現琵琶藝術的音樂魅力。
參考文獻:
[1]侯樂萌.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黃河之聲,2015,(24):62-63.
[2]卜卉,王鯤.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0,(01):26-27.
[3]詹靜漪.淺談琵琶演奏技法的演變與創新[J].音樂天地,2010,(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