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雷娜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感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它指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語感的培養,使得小學生的語感能力普遍不高。語感對學生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
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的敏銳的感受。”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新課標首次提出“形成良好的語感”是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可見,語感的培養對于學習語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語感”的涵義
語感這一概念,最早由夏丐尊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他認為“對于文字應有靈敏的感覺。暫且命名這感覺為‘語感” 。后來,葉圣陶先生又將語感定義為“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他認為在語文四種能力“聽說讀寫”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語感,語感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聽說讀寫的水平。夏、葉兩位都著重于詞語,在《文心》中,葉圣陶還專門談到了“對于詞類的感覺能力”,這就是他所說的“語感”。
二、朗讀中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老師都會在課堂上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們朗讀課文,方式也相當多,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快速地、完全地掌握課文內容,更多的是使學生在朗讀中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從而更有助于朗讀技巧的鍛煉。
語文教科書中的選文都是經典文章,作為范例展示給學生,學生在朗讀與學習的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地模仿著文章的行文結構,寫作方法選取和組織材料的方式等。朗讀是通過眼、口、耳、腦等多種生理心理機能共同參與、協調合作將文字信息直接轉化為聲音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多種渠道耳濡目染地接受書面語言的熏陶,從而逐步形成對書面語的感受能力。
三、在生活中培養語感
小學語文的學習使離不開生活的,而語感同樣需要在生活中去培養,只有使學生對生活產生美好的回憶,才能讓學生喜愛生活、熱愛生活,只有熱愛生活,才會追求美好的生活。小學生還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在他們的眼中,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感。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組織的活動也是不同的。低段重在詞語的積累,簡單內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對事件過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點。在大量的活動中,建立詞語與生活的聯系。
四、調動積累,體味感情
語感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果缺少生活經驗或不將它與語言文字聯系起來,就不容易獲得語感。我們知道,雖然語言文字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相通的。教師應抓住這個連接點,啟發學生調動生活經驗的積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使他們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扎扎實實地體味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
《手術臺就是陣地》最后有這樣一句話:“白求恩大夫在手術臺旁,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對這句話,一些學生往往不注意,一讀而過。我就抓住這個容易被忽略的一句話,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具體的語感訓練。我首先讓學生算一下69個小時相當于幾天幾夜,然后這樣啟發學生: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學完一堂課后有什么感想?你能三天三夜不休息嗎?為什么?大家體會體會,白求恩大夫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中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這樣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讓學生的心很快就被白求恩大夫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工作崗位的崇高品質深深打動了。如此教學,既保證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深度,又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五、作文教學學生語感的強化
在作文教學中,習作訓練既是一種語感能力的形成過程也是運用過程。小學階段的作文訓練,一般側重點在于寫景、敘事,少量涉及到一些寫人的題材。而且,許多時候是對單元內經典課文的仿寫,這個過程就是在鍛煉學生的語感。
1、從多角度對某一事物進行描寫。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敘述事情的經過。在這個過程中,語感起了很大作用。學生能夠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經過感知、思考、分析,再重新組合。從感性的認知到理性分析、總結的過程中,語感就像是探險路上的羅盤,給人以方向上的指示。這種敏感的、直觀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寫作當中得以強化。
2、觀察后進行下筆寫作。寫作往往是與閱讀相輔相成的,在寫作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做到將語感經驗轉換成對某一事物或人物所引發的思考的印象,從而再下筆時就有了一定的思維和邏輯。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對語感的強化過程。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上第二組課文后面的語文園地二中的習作練習,要求學生在生活中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寫出觀察日一記,或是在自己連續觀察后形成的觀察日一記中選取幾則自己認為滿意的,進行修改和加工,最后形成習作。這個練筆就是在前面一組課文學習的基礎之上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行強化。
總之,良好語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從小學生的生理特征與心理特點出發,學習先進理念,運用先進技術,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采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
參考文獻
[1] 郭錦花.小學語文教師語言培養點滴談[J].陜西教育(行政版),2010(Z1).
[2] 黃曉赟,程華.用美的語言塑造美的課堂——論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