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萍
摘要:閱讀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的能力,通過閱讀,學生們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熏陶文學情操。現今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新課程的改革背景之下,已經成為了重點,學校更多的開始關心學生在閱讀之后情感上的體驗這樣能夠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模式,讓學生培養內在的心理想法,并且能夠融入學生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再是像在為了完成任務一樣的去學習,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擁有獨立自主的思維,慢慢提高閱讀的能力。本文將針對如何提高中學閱讀的文化性這一問題,展開探討,希望可以為中學閱讀教學提供新的思路作為參考。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文化性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讓中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簡單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和方法,能夠累計一定的寫作知識,并且對本身文章的內容也要有一定的理解,體會文章給學生帶來的意境,幫助學生提高素養,感悟人生哲理,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回饋社會,是學校的責任,必須針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不斷改進和完善。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閱讀教學的資源嚴重匱乏。閱讀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好的文章更是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等等。而現在的中學除了給學生語文課本以為沒有其他的閱讀資源,并且老師在這方面也沒有足夠的意識,因此很難更好的實施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另外學校對很多的課文都只是簡單的要求背誦,這樣就給學生的任務加重,學生只是在不斷的背誦字面,并沒有更好的去理解文章本身帶給學生的東西,這就是應試教育,在一個壞的循環中走不出來。嚴重的妨礙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
2、過份重視朗讀背誦。語文的閱讀教學本身宗旨在于閱讀的理解,而現在的中學語文;老師都是在教和布置朗讀和背誦任務,這就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初中,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去理解文章的本身,在努力忙于狼的和背誦,以應付老師的考核,閱讀的質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老師也只是在教,朗讀的技巧,和分段的解釋一些字面意思,是學生不能更好的體會文章中人物的感情色彩,更不能明白其中的深層次的體會。尤其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部分,更是一味的要求學生去背誦,學生最后對詩詞是做到了郎朗上口,但卻不知其中的道理與意境。嚴重的誤導了閱讀的意義,影響了閱讀教學。閱讀對語文學習極其重要,更是對學生看待實物的理解能力至關重要的作用。
3、閱讀教學方法單一。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這種方法只是為了應付應試教育,所以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現象,并不能發揮學習的積極性。而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只能選擇對閱讀文章的結構、含義進行語言性的描述和解說,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就少之又少,降低了學習的思考能力,即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疑問,也不能及時的反饋給教師,久而久之就喪失了閱讀的興趣,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主會更加依賴教師,閱讀能力不僅不能被提高,甚至會下降。
三、中學語文閱讀的文化性反思
1、加強閱讀興趣的培養,為學生營造自主閱讀空間。都說“興趣是最人類最好的老師”,想要培養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需要首先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去喜歡和感興趣。然后再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加入一下額課程上的技巧,可以通過文章中的情景再現,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文章和閱讀中的魅力之處。另外可以引入一些故事,會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充滿興趣和好奇心進行閱讀的學習。另外,教師一定要保持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把握住教育環節上的問題和課程設置。制定出科學的閱讀教育方法,來指導學生的學習。閱讀教學之目的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在教學指出可以通過課本知識的生動解讀,教授一些有趣的閱讀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并且對于文章中一些文學常識和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解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及時消除,保證閱讀的質量和文章旨意的正確解讀,讓學生的閱讀更加的通透,文章讀起來更加的思路明晰,不會因為不能理解意思二排斥閱讀繼續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教師的專業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們養成長期的閱讀好習慣。另外,在學生的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們形成各種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所以,教師們一定要在這個階段培養起讓學生們終身受用的良好閱讀習慣。正確的閱讀和感受文章的思路和情感的意識,發現在閱讀中的難題,練習自主去收集和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好習慣。在這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思想感受和情感領悟,進行個性化的引導。按照正確的邏輯順序進行逐步的教學,從讀到寫逐層深入引導學生閱讀,注重的心靈交流,提高了讀書的實效性。
2、通過自主閱讀,激發學生探索性思維。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性格和思維角度。這也就造成了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面對同樣的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的思維模式的培養,尊重學生的想法,對其思路進行正確的引導,結合多元化的文學知識,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在閱讀中的創造性思維。
3、擴展課外閱讀,擴展閱讀學習力。在中學閱讀教育中,僅僅依靠課本中的文章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的。為了擴展學生的閱讀量,就需要適量的加大對于課外讀物的的閱讀量。在整個中學階段,課本中的詞匯量和文章數量是一定的,這就局限了學生的學習實效性。所以在教學中要在保證課本學習的基礎上,適量增加課外讀物的學習,合理的安排閱讀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仍然保護閱讀的好習慣,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自主,健康的成長和學習,科學的提高對于閱讀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中學學生語文閱讀水平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這需要老師持續地引導和培養,采取生動的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全方面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水平。所以在中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該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征,將學生學生作為教學中心,釋放學生的天性。在教學中多去進行一些生動活潑的互動式教學課程,保證學生在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和閱讀熱情,提高小學閱讀教育的文化性。
參考文獻
[1] 楊秀敏.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淺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2:239-240.
[2] 楊泉良.中學語文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之間的聯系及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1:99-102+128.
[3] 唐雪梅.以“探究式”閱讀推動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提升[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09:113-1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