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海++李安
摘 要:提升海洋意識、傳承海洋文化需要繼往開來,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需要良好環境的營造,需要海洋人才的培養。提升海洋意識、傳承海洋文化對維護海洋權益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強對海洋的認識、對海洋文化的研究的前提下,不斷加大對海洋立法、海洋產業、海洋宣傳、涉海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提升海洋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影響。
關鍵詞:海洋意識;海洋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P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5-0212-02
人類源自于自然,人類社會源自于人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的過程。在對自然不斷探求的過程中,人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認識的內容也不斷進步。人的認識就如同人類自身的發展一樣,遵循著由低級到高級、有簡單到復雜、由初淺到深刻的規律。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同樣如此。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的海洋意識似乎沒有西方人那么強烈,海洋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不如對西方國家影響那樣廣泛,當然,我們對海洋、海洋文化也缺乏足夠的認識與重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逐步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需求也逐步加大,海洋在交流交往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愈發顯得重要。
1 認識海洋的重要意義
人類認識海洋、利用海洋最初的形式無外乎有兩種,一是向海索取食物。滿足人們生存的最低需要,用一句廣為知曉的民間諺語可以概括,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二是建立海上通道。主要用于貿易往來或人員交流。但經過研究后不難發現,即便是這兩種形式給人類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廣泛和巨大的。
首先,海洋是人類物質文明傳播的重要途徑。人們在完成簡單的商品交換,帶來新的食物和其他沒見過的產品的同時,也學會了這些可作為食物的植物的種植方式和其他產品的生產技術,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有一封波斯統治者在給他手下一位總督的信中這樣寫道:“你提出將幼發拉底河對岸的果樹移植到亞洲更多的地方,以改善我的國家,這一計劃我很贊同。……”其實,這只是一個縮影。在這一時期里,印度最先種養的棉花、甘蔗和雞傳播到了中國和西歐。中國又相繼獲得了葡萄藤、苜蓿、細香蔥、黃瓜、無花果、芝麻、石榴樹和胡桃樹;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橘樹、桃樹、梨樹、牡丹、杜鵑花、山茶和菊花傳給了歐亞其他地區。無論是公元前水車的傳播,還是后來的電燈電話、火車輪船的傳播都是最好的證明。
其次,海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與上層建筑相關的意識形態,包括思想觀念、文學、藝術和宗教等。人們在通過海洋進行著商品交流、生產方式交流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實際上是思想觀念的相互碰撞、文學藝術的相互學習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影響。伴隨著海上交流,中國的經典古籍被翻譯介紹的西方;工藝美術品、服裝、瓷器、扇子、繡品、銀器、家具等被帶到歐洲;與此同時,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天文、歷算、醫學等科技知識,通過海路傳入中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隨著堅船利炮和各種商品進入了中國。當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觀念也通過同樣的渠道為我們所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就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
可見,海洋為人們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為人類了解自身、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曾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地增強,人類的思想意識和對海洋的認識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一方面,海洋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的紐帶,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另一方面,海上通道是海上貿易的經濟命脈,對開放型經濟的影響巨大;同時,海洋中蘊藏的豐富的資源,可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于是海洋又不可避免的成為世界各國博弈的戰場。
中國是陸地大國,同時也是海洋大國。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長達18000多公里,加上島嶼岸線共計32000多公里;島嶼有6500多個;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和我國的主張,劃歸我國管轄的海域約300多萬平方公里。我國海域廣闊,資源豐富,所以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重視海洋、管理海洋、開發利用海洋,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是中國政府合理合法的正當職責所在。習近平在2013年7月30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海洋意識與海洋文化的內容
目前,關于海洋意識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不同學者根據其不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何兆雄在《試論海洋意識》一文中提出“海洋意識指人類在與海洋構成的生態環境中,對本身的生存和發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徑的認識總和”。楊成志在《海洋意識初探》中提出“海洋意識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一定時期內對其所屬海洋乃至世界海洋的認識以及對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程度的總稱”。溫廣宇經過研究提出,海洋意識主要包括海洋國土意識、海洋財富意識、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競爭意識、海洋環境意識、海洋安全意識等六個方面。千炎平將海洋意識定義為人們對海洋與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總體認識或反映。馮梁認為21世紀中華民族海洋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指21世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對海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實,特別是未來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系統的理性認識。他認為海洋意識主要由海洋交通意識、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空間意識、海洋科技意識、海洋博弈意識、海洋富國意識、靖海安邦意識、海洋崛起意識、科學開發海洋意識以及構建海上和諧世界意識等內容構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社會的人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這種主觀映象具有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形式。人類的意識活動具有社會性。以此為標準,我們可以看出千炎平的海洋意識定義更具有普遍意義一些。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呢?“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與海洋有關的人文景觀等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
海洋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多,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創造的文化都屬于海洋文化;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如人們的認識、觀念、思維方式、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海洋文化具有開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險性、神秘性、開拓性和歷史性等特征。
今天我們對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漸深入,涉及海洋地域文化、航海文化、海洋經濟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環保文化、海洋文學、海洋藝術、海洋信仰、海洋旅游文化等廣泛的領域。
3 海洋意識的建立與海洋文化的傳承
海洋意識的建立與海洋文化的傳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受地域、歷史和傳統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同時,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和發展策略也會給其帶來很大影響。要使全體人民都能建立海洋意識、自覺地傳承海洋文化,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但至少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1]。
(1)國家要制定海洋發展戰略。國家對海洋的態度,直接影響全體人民對海洋的態度,影響對海洋科學研究的投入,影響海洋產業的發展,影響海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蛑苯雨P系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未來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海洋戰略一般是指國家為控制、利用、保護和管理海洋而制定的長期性、全局性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海洋戰略大致包括以下內容:確立海洋在國家的重要位置,提升海洋意識,制定海洋政策法律,構建海洋事業推進體制,加強國家對海洋的宏觀管理,促進海洋國際合作,開發與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安全,加強海軍建設,發展海洋教育、科技與海洋產業,提高海洋國際競爭力等。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將發展海洋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5年國家海洋局發布了 《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5)》,結合海洋事業的發展和海洋領域的重大事件,從中國海洋發展的宏觀環境、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發展海洋經濟、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以及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等七個部分展開論述;還對社會和公眾關注的一些海洋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評述??梢妵液Q蟀l展戰略的提出,為海洋意識的建立和海洋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2)要加大對海洋文化的宣傳。提升海洋意識、傳承海洋文化需要全社會、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首先要讓人民群眾了解海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了解國家的海洋發展戰略及其內容,培養對海洋熱愛、探索的精神;其次,加強對海洋文化及其相關領域歷史的研究和保護,包括歷史遺跡、海洋產業文化、海洋信仰、民間傳說、習俗和文學藝術等,保證海洋文化的連續性和可傳承性;再次,拓展海洋文化宣傳的渠道,通過舉辦各種與海洋文化相關的活動,讓人們參與其中并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使海洋文化的傳承成為個人行為的自覺。
(3)要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海洋產業包括的方面很多,如:傳統的造船、航運、捕撈、養殖、鹽業等和新興的海上石油開采、海上救助、海洋旅游、海洋藝術、海上休閑等。大力發展海洋產業,一方面可為社會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另一方面也可使人們能夠感受到海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無疑會使人們的海洋意識得到加強,自覺地投身海洋事業的發展之中,成為海洋文化傳承的主力軍。
(4)要加大對海洋教育的投入。對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研究與宣傳、國家海洋產業的發展、對海洋文化的研究與傳承都離不開懂海、愛海,致力于海洋事業研究和發展的人才。海洋人才的培養有賴于海洋教育的不斷發展。涉海高校是開展海洋教育培養海洋事業建設人才的搖籃。因此國家要加大對涉海院校的投入和扶持,從而加快、加大對“藍色”人才的培養,為貫徹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為海洋產業的發展、為海洋文化的傳承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太海.海洋是人類文明傳播的重要途徑[C].2014年中國(大連)第三屆世界海洋大會論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