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如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提升學習興趣進而達到高效率的教學目的就變得尤為重要。今天就將以語文課堂中的感性教學作為切入點進行淺顯地論述。
關鍵詞:感性;教學;低段
小學低段的學生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形象思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待抽象的理性的課堂教學,學生往往會展現出不知所措的茫然,只有直觀、具體、形象的課堂教學才能喚起學生們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如何讓尚處于幼小銜接過渡階段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貼近生活和已知世界的的感性教學就顯得尤其重要,適當地運用感性教學也就成為活躍語文課堂、優化語文教學的一個必要手段。
一、感性教學是基于理性教學之上的教學常態
初入課堂,認為感性就是事無巨細的淺顯解讀,是摒除掉理性的“閑話家?!保@種漫無目的的談話式教學往往會導致教學陷入一個毫無章法甚至雜亂無序的混亂狀態,教師的“漫無目的”會直接導致學生的“手足無措”。真正意義上的感性教學一定是以理性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
教師的思維是成人的理性思維,而學生則是最淳樸的感性思維,這一思維差距性會直接導致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思維的“不同步”,那么如何讓這種差距性在我們低段語文課堂上最大程度地縮小甚至消失?依靠的就是用感性的方式方法涵蓋理性的教學理念。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币荒昙壗虒W一定要著力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創造之人”。
二、如何在課堂中呈現感性教學
1、利用板畫滲透感性教學。板書是課堂的必備程序,在低段教學中如何賦予嚴謹的板書以趣味性和知識性,讓學生見板書而生趣?我想便是給板書加入圖畫的形式,以吸引低齡學生的注意力。把一個個毫無生命的文字詞語變得讓學生喜歡,把理性抽象的文字詞語和句子變換成可見、可感、可觸的具體感知,貼近學生已有的知識層面,讓學生在一個問題上有話可說、有話要說。這其中板畫的教學設計就變得尤為重要。
竇桂梅老師的《葡萄溝》一課中講授“茂密”一詞,她先畫出一片枝葉問學生是不是“茂密”?學生搖頭,竇老師隨后又連續兩次只畫一片葉子相繼問學生是否是茂密。在老師的一再引導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完全地調動起來,隨后她邀請學生走幫自己畫出茂密的枝葉,于是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茂密的枝葉”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在講授《雨點兒》一課時,利用板畫完成了“數不清的雨點”這一短語的教學。先在黑板依次點出一個小雨點、兩個小雨點、三個小雨點,問是否是“數不清的雨點”?在學生的一再否定之下邀請學生幫自己完成板書,在完成后要求學生看版畫回答什么叫數不清的雨點,隨后再看圖齊讀,以加深學生對于這一短語的印象。
我們的教學設計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結合小學生好動、好玩等特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每個學生以展示自己的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拓寬視野、發展智力、展現才能,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
2、讓感性教學在想象中展開翅膀。新課標強調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非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教師的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主動地去思考,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進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綜合生活能力。
竇桂梅老師在《落葉》一課中,講授落葉一片一片落下來,就是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想一想落葉都會飄落在哪些地方?這就是在無形之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可以展開想象的空間,于是學生們想到落葉飄在了屋頂上、小河上、地上甚至是自己的頭上。這種想象何嘗不是一種創造?
所以在備課之中我力爭為孩子創設一個的情境,給孩子的想象力以一個施展的空間。如在《爺爺和小樹》一課中“我家門前有一棵小樹”的一句話教學,傳統教學中只是要求把這句話讀準即可,孩子無法將情感帶入朗讀之中,自然也無法擁有后文中爺爺和小樹互相幫助的情感體驗。在經過初讀之后提出問題,想一想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樹?經過討論,孩子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展開想象:是一棵綠油油的小樹、是一棵剛剛長出嫩芽的小樹、是一棵高高的小樹,樹上還站著一只小鳥??當討論之后教師總結,是啊,現在誰能把你想象中的小樹讀出來?于是在引導之下學生自然而然地把情感帶入到朗讀之中。在經過想象這一感性教學手段之后學生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教學目的也就變得水到渠成。
3、誦讀讓感性教學得以升華。霍林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蔽覀兊恼Z文課堂也應通過這些感性因素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否有感情地誦讀就是檢驗學生在接受感性教學之后是否產生的情感內化情況的最佳手段。
《菜園里》一課將“辣椒”、“豆角”、“黃瓜”、“茄子”、“南瓜”等圖片貼于黑板上,讓學生觀察菜園里的蔬菜都有哪些顏色,孩子們很快找出來有紅色、綠色、黃色、紫色。在多種顏色的視覺刺激之下教師及時詢問菜園里的蔬菜五顏六色,它們可真???孩子們會隨即答道“真好看”。在經過如此的視覺觀察后,學生們再來讀最后一句“紅綠黃紫真好看,菜園一片好風光”的時候就會將感情提升至由內而生的喜歡和愉悅。
無論是色彩還是聲音,只要能夠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其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語言的優美,便是我們感性教學的成功之處。低段學生愛動愛玩、愛唱愛跳,這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讓他們在多重感性教學中學習,就必然會讓其熱情高漲,愉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效率也就會大幅提高,這樣我們就做到了遵循學習的規律,力求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無論是板畫設計、或是創設情境亦或者是色彩聲音的創建, 重重的感性教學只為實現讓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語文課堂這一教學目的。新課標強調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相信在以感性教學為依托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低段語文教學之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