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麗華
摘要:素質教育是為培養適應當代社會生活,具備現代化勞動生產能力品質所進行的教育。數學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數學既要注重學生智能的發展,又要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以及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興趣是學生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學生進行認識活動的動力之一,新穎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教學手段等都可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然而學習數學并不總是一種興趣盎然的活動,這就需要嚴格要求,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
關鍵詞:素質;興趣;情景
素質教育是為培養適應當代社會生活,具備現代化勞動生產能力品質所進行的教育。對人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社會的、學校的、家庭的等各方面教育。數學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數學既要注重學生智能的發展,又要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以及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一、點燃學生心中探求知識的好奇之火,激發學生創造力
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我常常設法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一上課,老師說:同學們,請你們任意說出一個整數,老師都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同學們一聽,有些不相信,急需試一試。
生:46。師:能被2整除。
生:450。師: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學生一一驗證,結果正確。同學們個個爭先恐后,迫不及待地沒等老師提名就站起來說出一個相當大的末尾數是5的十位數,我不慌不忙地說出只能被5整除,不能被2整除,這時全班同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再及時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能被2或5整除的數的特征,有的說個位是雙數的能被2整除,有的說末尾數是0的數,能被2或5整除,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從而促使學生自發地形成了創造氛圍。
二、創設情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學生進行認識活動的動力之一,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穎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教學手段、教師系統準確抑揚頓挫的講解等都可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課堂上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烈的特點,創設情境,能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全神貫注地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數學的活動中來。課堂上講一個故事、一個謎語、一場競賽,甚至是教師節奏明快、富有激勵的語言都能創設出一種催人奮發向上的情境。如講“垂線”一課時,講兩條直線是否垂直必備哪些條件時,我利用了一個節奏稍快的語言創設了一個學生搶答的情景。第一個條件,看到兩條直線成直角它們有什么關系?第二個條件,兩條直線垂直,它們一定相交成什么角?這時我利用和藹期望的目光、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們沒有感到緊張的氣氛,也沒有害怕的心理狀態,形成了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心理,促使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搶答。再有,在講“元角分。”的認識后組織學生進行“開辦小商店活動”。讓每個學生準備一件學習用品,標上價格后作為商店里的一件商品,然后選出幾名學生當售貨員,其他學生作顧客,進行買賣活動。這樣把學過的知識揉合到數學游戲活動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使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到數學的廣泛應用性,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知識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主動學習。如,在低年級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學具,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老師的引導下參與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開發智慧的潛能。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知識的形成。如第一次學習“分數”、“小數”這些知識的形成,學習的一般步驟為:①提供具體實物,操作觀察;②分析綜合;③抽象、概括;④具體化、年級化,這種抽象的概念比較多。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這是知識的同化。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是決定學習新內容的最重要的因素,較高年級像這種情況遇到的較多。如講同分母帶分數加減法時,需要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對于數學知識聯系密切和學過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放棄。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發展。學習知識的途徑是思維過程也是學習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應根據知識的不同靈活運用。教學中學生進行了參與并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如何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呢?首先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口算,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口算方法,堅持經常練習逐步達到熟練,筆算要理解算理,掌握法則,通過必要的練習逐步達到要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結合教學進行,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數學質量有進一步提高。
四、嚴格要求,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
學習數學并不總是一種興趣盎然的活動,抽象的概念、繁雜的計算、多變的思路、嚴格的邏輯推理,時常困擾著學生,尤其是意志比較薄弱、自制能力差的學生。如有的學生遇到難題時常依賴或同學的幫助,有的同學上課時怕老師提問,課下抄別人的作業,遇到困難不愿自覺地克服等,都是學生意志薄弱的表現。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的特征,逐步使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使其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都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實現的,從而使學生增強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逐步形成獨自克服困難的習慣,強化學生的意志品質。
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變“學會”為“會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適應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