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于慶峰
摘 要:與傳統教學相比,高校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教學要素和組織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它的有效實施需要以師生理念、角色、教學方法、學習模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轉變為前提和支撐,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研究型教學模式有效開展的主要因素。高校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應貫徹三個“三”原則,即教學形式堅持三個強化;課堂教學堅持三種方式;教學和考核堅持三大特色。
關鍵詞: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210-03
隨著知識創造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來源,高校思政課傳統的“灌輸—接收”的知識傳輸模式日益受到挑戰,適應社會創新需求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成為必然要求。與傳統教學相比,高校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教學要素和組織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并對師生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有效實施需要以師生理念、角色、教學方法、學習模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轉變為前提和支撐,而這些轉變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研究型教學模式有效開展的主要因素,使高校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施面臨著諸多困境。
一、高校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面臨的困境
(一)教師的研究型教學理念和能力有待提高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行探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于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1]葉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也正是思政課研究型教學理念所倡導的。但是,很多高校思政課教師依然堅持以教師為主體、以灌輸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方法,還停留在一本書、一言堂、一張考卷定乾坤的教學模式里,教學內容多年不變、教學方法多年不變、考核方式多年不變。即使有少數思政課教師接受了研究型教學理念,運用研究型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但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研究型教學中教學主題如何確定、教學情境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如何互動、學生研究興趣如何提高等方面要求教師不僅要融會貫通地掌握本門課程的理論知識,還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不僅要傳授現成的知識,把理論講明白,還要能根據知識點設置合適的學習情境和案例來啟發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研究。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思政課教師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綜合素質提升也是研究型教學實施的難點之一。
(二)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和研究專長,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課程內容為導向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自主研究,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認識世界的學習活動。它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體系主動探索知識和研究問題。但是,目前的大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歷經小升初、初升高的多年苦讀,早已適應了被動灌輸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研究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實踐性和研究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大學生的參與、探索和創新精神;泯滅了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望;弱化了他們的自主性、批判性和研究精神,培養出的是知識的存儲器,而不是個性鮮明、棱角分明和有創造力的學生。這種灌輸式的學習模式直接導致學生到高校后依然擺脫不了對教師的依賴,追求考試通過即完成學習,習慣于“等、靠、要”的學習方式,即等教師講授、靠教材內容、要現成結論,學習目標不明確,缺少主動參與意識,自主研究能力較差,選擇了研究主題后也不知道如何開展研究,適應不了研究型學習模式。
(三)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互動有待重新把握
研究型教學的有效實施依賴于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高質量的對話[2]。這種互動和對話則需要建立在師生之間角色重新定位的基礎上。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不再是單向對立的關系,而是平等對話的朋友關系,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是交互主體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創造知識、產生精彩觀念的過程。在這種關系下“教師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實現了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啟發引導上,學生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自主研究上,思政知識學習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在平等和尊重彼此間的獨特性的基礎上發揮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相互交流、合作創造知識的過程。但是,在傳統的思政課課堂上,師生之間是縱向傳遞知識的關系,教師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系統地講授教材,是知識的權威者和傳授者,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是系統地聽講,是忽視個性的被動接收者。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師生之間的關系導致了教學的控制取向和機械性質,扭曲了教育的本質。
(四)客觀教育環境和條件有待完善
研究型教學具有有別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復雜特點和多樣化模式,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必然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首先,從課堂規模來看,目前高校思政課課堂大多百人以上,既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也不利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開展。即使讓學生以團隊的方式開展研究,也往往由于團隊過多,教師指導和監督有限,團隊成員分工不均,研究質量難以保證。其次,從教學評價來看,研究型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一考定終身的情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研究能力都是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多元的、非標準化的,如何采用發展性考核方式對教學過程和研究成果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再次,研究型教學模式也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準備教學,而且研究型教學的實施范圍包含了課內和課外更廣泛的空間,這就對教師工作量的衡量提出了挑戰[3]。現實中很多教師往往面臨教學和科研、課上與課下等時間安排上的矛盾。
二、貫徹三個“三”原則,提高思政課研究型教學的實效性
(一)教學形式堅持三個強化
首先,強化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三種傾向:第一種傾向是脫離教材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或者根據教師興趣設置教學內容,或者把思政課講成形勢政策課;第二種傾向是完全按照教材體系,照搬教材內容講課,枯燥無味;第三種傾向是重視課程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但學術性相對不足。為避免以上傾向出現,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下,教師首先要構建重點突出、載體豐富、協同創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通過研究與實踐,找到既立足教材體系,又不簡單地照搬教材內容的設計原則,做到思想性、趣味性、學術性的有機統一,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合理轉化。另外,教師要精煉內容,突出重點,就是要“少講、精講”,充分體現“學理論要精” “要管用”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劃分、歸類和整合,突出課程的教學目的,結合社會實際、結合熱點問題來闡述理論。其次,強化案例教學,靈活方式。目前案例教學法已在高校思政課的課堂上廣泛應用,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效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下,仍然可以采用典型案例作為教學的載體,引導學生對一些案例和社會情境進行研討,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形成獨特的見解或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下的案例教學可以突破課堂界限,運用課堂案例教學、現場案例教學、實踐案例教學等多種模式;突破校際界限,通過文字型教學案例、多媒體教學案例等多種形式構建案例教學共建共享平臺,滿足教師日益多元化的精品資源需求,解決優質教學資源的研發、集成、運用、共建共享的創新發展模式問題。最后,強化實踐教學,打造特色。在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下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探索實踐教學規律,總結實踐教學經驗,以特色實踐教學提高理論教學效果。實踐教學可以包括“假期社會實踐”和“平時主題實踐”兩種模式。“假期社會實踐”可以與教務處、校團委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項目相結合,采取“點面結合、課題立項”的方式,聯合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平時主題實踐”可以建立各類實踐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也可以利用各種紀念日,組織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
(二)課堂教學堅持三種方式
思政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以研究為理念推進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研究和探討。因此,研究型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應堅持三種方式:第一,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型教學模式下,教師不會主動把知識和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往往以“問題”為先導,采用師生互動、問題研究等形式,共同探討研究難點、熱點問題。教學過程主要包括生成研究問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方案—獲得研究成果—評價與反思幾個步驟。在這里,“問題意識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教學的出發點;問題邏輯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教學的關鍵點;問題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教學的落腳點”[4]。第二,以討論和陳述為形式。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若干次討論,討論的方式和內容因課因學生而異,如個人主題討論、分組討論、雙向辯論、小班研討等方式,討論結果以學生陳述的方式呈現。討論過程如下:確定研究主題—個人研究或組成研究團隊—開展研究—獲得結論—陳述和匯報。研究方式可以是查詢資料、調查訪問、數據分析、社會實踐等。形式多樣的討論和陳述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為每個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和舞臺。第三,以教學情境為載體。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為學生設計研究主題,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場景中激發研究熱情、喚起研究思維,不斷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教學和考核堅持三大特色
首先,“大班授課”與“小班研討”相結合,培養研究型學習方式。“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以“探究問題、啟迪思維、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為特征,各有側重又相互促進。“大班授課”以教師為主導,把握課程重點和教學難點,向學生講清理論淵源、理論體系、重點內容,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小班研討”以自然班為主體,緊扣學生思想困惑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或圍繞精選的教學案例進行深入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實現思政課教學“進頭腦”的目的。“小班研討”成果可以通過“課件展示法”的形式展示出來,其流程為:布置選題方向—確定小組成員—確定研究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過程及總結—課件展示(輔助多種形式)—研究成果評價。從課件展示法實施過程來看,學生既是學習實踐者,又是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活動安排的制定者、學習結果的創造者和呈現者。
其次,“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研究型教學模式要積極探索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的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強大功能和“線上”資源,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研究型教學模式下的網絡平臺主要由四個“庫”和六個模塊組成:在學生體驗庫中,學生可以在討論模塊進行討論,也可以將“小班研討”等討論環節放在該模塊中進行,實現師生網上互動。學生的研究型學習成果可以在成果展示模塊進行展示,供教師評價和其他學生學習。系統資源庫中的教學內容模塊主要提供任課教師的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供學生學習使用。支持資源庫中的知識拓展模塊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深入理解教材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案例、閱讀材料和相關網絡鏈接。在線幫助模塊由教師在線提供幫助,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后臺數據庫主要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和管理。
最后,“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建立多元考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一定要改變“一卷定終身”的傳統做法,實行開卷和機考相結合、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試卷成績和調研報告相結合、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等。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道德行為表現,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52.
[2]趙洪.實施研究性教學難點與重點[J].中國高等教育,2006(19):42-43.
[3]吳紹春,張立新.研究型大學的研究型教學:理念與實踐[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100.
[4]王永斌,李建麗.基于問題導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教學[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