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霖
摘要: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成為了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語文教學;探究式教學;問題意識;教學任務
在當前語文課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多地被提及的就是教學創新,經常說要學生發現和創新,但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創新,卻是令廣大語文教師苦惱和困惑的問題;教學創新,教師就必須有好的引導和啟發,具體到課堂上,就是要在上課時,在質疑的過程中,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有著許多的誤解和不當的做法:設問過大,不著邊際,學生不易回答,抓不住要點,或為問而問,缺乏針對性,或變提問為設問,甚至變為自問自答……這樣不僅課堂氣氛冷清,教師積極性降低,而且學生也倍感壓抑,思想被冷凍,情緒早破壞殆盡。古語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我們十分有必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激發學生原本的好奇心,使之提高學習興趣,通過互動、開放式的教學解決問題,最后達到知疑且善問,釋疑則有之的教學目的。
一、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學科特點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況且語文課時有限,學生的精力、時間也是有限的,語文課也不可能包羅萬象,如果把其他學科內容,自然社會內容都往語文課里塞,勢必會導致語文教學內容的寬泛化,從而淹沒了語文學科的本真面目。這就需要教師在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本著切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依據語文學科本身特點對研究性學習的題目進行有針對性的精挑細選,在此前提下適當注意題目的延伸性。
(二)題目的選擇,是語文研究性活動的真正起點、語文研究性學習成敗的關鍵
題目來源的途徑很多,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也可以是來自于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學生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定一個或幾個研究題目進行研究。在實際操作過程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往往較少從課內、從教材中選擇研究性學習的題目;而很多語文教師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是針對學生能選定的題目進行指導探究,也很少關注教材中的一些極富研究價值的內容。雖然一些來自社會生活中的題目與學生很貼近,更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但往往由于研究者甚至是指導者自身知識結構、研究能力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對所選定的內容的研究往往浮于淺表化,不能深入探究。而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具備了繼續研討教材中某些問題的條件,而且教師在這方面的指導中也往往得心應手,研究常常能深入地開展。因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單篇課文文本進行深入研究,也可以進行教材中不同課文之間的文本比較研究,還可對課文進行拓展研究。在此基礎上,向課外文本研究及課外非文本課文類專題研究拓展。
(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數人的特權。受教育的機會及成功的機會均等是教育平等觀念的基本體現。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也必須體現教育平等觀念,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知識、能力、個性等的全面和諧發展。同時,由于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我發展的潛能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語文研究性學習題目的指導選擇、運用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唯此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平等觀念,才能真正體現出語文學科強烈的人文特質。
二、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一)實行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真正實現人的發展的根本性要求。學生的認識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踐和積累,但通過教師的教學,認識才能轉變為學生掌握的比較系統和科學的知識。
(二)創設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受質疑、解疑的樂趣
教師的適當引導,使學生從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有趣的故事、人物形象開始,組織討論,學習與人合作,從而進一步擴展到課堂教學中來,共同探討,各抒己見,使學生感覺到參與的快樂,感到家庭的溫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監督學生、引導學生,防止出現與課堂教學無關的話題。當然,總會有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開始時不愿與人交流,但不要灰心,給他們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慢慢融入;也有一些學生愛問,但問題卻令人發笑或發窘。這時,我們不能嘲笑、挖苦他,要鼓勵、引導他朝正確的軌道上來。這就要靠教師的應變能力了。
三、制作問題卡,讓質疑更具質量與內涵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會層出不窮,他們有著不同的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學生提出問題,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學生可以自己或者小組合作討論便能解決的,第二方面是需要和教師共同探討的。課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后,仔細記下這些問題,制作成問題卡,再給自己的問題進行劃分歸類,然后用相應的方法解決。每節課上課之前可以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問題大餐我來消化的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討論交流。思維碰撞后,先在小組解決這些問題,再小組整理問題卡上需要幫助的問題,準備課上交流。學生在小組探討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在碰撞,智慧的火花在迸發,許多問號會變成句號。同時,經過整理問題卡,又會產生新的問號。當然,在學生的質疑—解疑—質疑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問題只會逐漸呈精品化發展,學生的質疑探究的能力會螺旋上升。
綜上所述,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理想課堂就是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和階梯,讓提出問題成為他們學習的起點。只要教師時時刻刻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隨時質疑,學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得以發展。那么,沒問題的學生終究會變得有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繼紅,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