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紅
摘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種教學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作用,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靈活的課程導入
靈活的課堂導入語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識之中。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通過靈活的課堂導入在第一時間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中來,可以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課堂導入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第一,利用舊知識進行課堂導入。數學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教師恰當地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就可以順勢讓學生簡單的接受新知識。如教“有余數除法時”,我先利用課件出示六個梨、三只盤子,指名學生把六個梨平均分在三只盤子里,結果剛好分完 這時候課件出示七個梨,繼續讓學生把它們平均分在三只盤子里,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從而將學生引入到“有余數的除法”的數學課堂教學之中。第二,通過實物來進行課堂導人。如在上《圓的認識》時,我出示了許多圓的模型,然后讓學生找出教室中存在的圓形,并想一下生活中出現的圓形。第三,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來進行課堂導入。多媒體教學是現在爭議比較多的一種教學模式,但不可否認,多媒體的形象、生動確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使用也為教師節省了許多的時間。
二、設置懸念
在教學中,適時地創設懸念,將會刺激學生不斷的追求答案,獲得新的知識。首先教師要巧妙設疑。問題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知沖突,進而激發其學習的欲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激“疑”。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問題產生了“疑”,心理產生了懸念。這種疑問制成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今天的課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給學生設“疑”。小學生年齡小,認識的事物有限,對他們來說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周圍的生活。利用生活設疑,學生不但便于理解,更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有些學生回答不行,有些茫然。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又有一些學生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圓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以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
三、鼓勵猜想
數學猜想是指根據已知的條件和數學基本知識,對未知量及其關系所做出的一種似真判斷。它對數學的發展,探索思維能力的培養,個性品質的形成無疑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合理地進行猜想,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猜想創造條件。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一些矛盾沖突的情景,讓學生猜猜新學知識的內容。老師還要多設計一些有多種答案、多種解題策略的題目,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大膽猜想。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巧妙地構思,精心地設問,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思維,合理地引導,引導他們涉獵多領域的知識,引導他們借助生活經驗,讓他們產生猜想的欲望,主動地、創造性地獲取知識。還要設計一定的數學情境或活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經驗,使學生善于猜想。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驗證猜想。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維,大膽猜想,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了激發。但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有價值,是否合理正確,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細心地驗證,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實踐出真知,如果通過驗證,發現猜想是錯誤的,應立即調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導學生把猜想和驗證有機結合起來,猜想才具有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選擇材料做實驗,讓學生大膽地動手做。教師只是隨機地指導,引導學生一步步邁向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記錄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語言表述以及出現的問題,便于進行有針對性的概括和小結。
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新課程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差,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利用小學生愛玩、好動的天性,可以很好的將學生吸引到學習中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例如,飼養場的張大爺想用一段長16 m的鐵絲網圍成一個雞圈,請你幫張大爺設計一下,圍成什么樣的形狀時雞圈的面積最大?讓學生經歷觀察(每種圍法的結果)、比較(不同圍法雞圈面積的大小)、歸納(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和存在的可能性。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相互作用,讓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切身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又如,二:年級同學排了3隊去游玩,每對同學一樣多,小紅前面有3人,后面有2人,二年級一共有多少人?在解答這類題型時,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去站隊來解決問題。
五、注重教與學的反思,保證數學教學更有成效
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這就要求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的吻合狀況、學生狀態,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帶有規律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當數學活動結束后,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于創造條件,讓教學準備的預設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彈性,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益,使學生能習;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教與學的反思,使學生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