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敏
摘要:當前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當中明確提出了體育教學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體育課程就應該從目標的根本出發,在教育教學當中為學生營造好適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的氛圍,具體的說來學校體育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能夠對學生心理素質所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有效的干預,能夠促進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能夠推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課外體育競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本研究將從學校體育對于學生的積極作用出發,分析學校體育如何做才能夠使其充分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關鍵詞:學校體育;健全人格;社會;學生;教師
當前的學校體育教學已經擺脫了傳統體育教學目標,更為傾向于對學生身心健康、社會適應性方面的培養。也就是說學校體育不僅應該去促進學生的身體發展、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提高學生體育運動的能力,還應該在學生情緒、道德認知、意志品質、人格培養等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自學校體育教學目標革新之后,各個學校都在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實施的時間尚短,仍舊存在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去作出改變。由于體育鍛煉是學生通過自身的身體運動來進行的,所以學校體育更多的時候進行的是一種群體性的運動,然后配合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使得學生在體育鍛煉的同時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學校體育培養健全人格
所謂健全人格指的是以人的內在心理作為引導,使其可以熱愛生活、尊重生活、熱愛自然,引導學生在能力、意識及才智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健康的發展,進而形成積極的個人特征和心理品質。人格健全的人能夠處理好人際關系、將智慧和能力運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而學校體育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方面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縱觀當前的學校體育,其在健全人格的培養方面存在著注重體育灌輸,忽視對學生自我教育、主體性發展的有效培養的問題,存在著側重規范教育、忽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存在著體育教育一元化,不利于學生人格獨特性培養的現象。要想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下面三個方面去進行改進:
1.注重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進行健全人格培養教育氛圍的營造。首先是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建立起師生平等的關系,其次是教師應該為學生樹立榜樣,教師還不應該對學生進行過分的苛求。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精神鼓勵的方式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對自己在社會當中的作用、責任、地位及角色有所定位,從而通過精神振奮、刻苦學習塑造出良好的品質。
2.通過整合體育內容去促進學生的健全人格的發展。健康和體育之間的關系為學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內容,那么學校體育可以將各種體育內容整合到一起,例如將旅游體育、休閑體育等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理想和現實、感悟真善美,從而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求,不斷形成正確的信念,達到健全人格的有效發展。
3.建構以健康第一為主的道德體育運行體系。社會上的體育形式和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那么作為教師來說在開展學校體育教學的時候,應該針對社會體育內容去和道德銜接到一起,從而去改進課堂,激發學生深刻的道德思考,使得學生思維不斷發展,得到個性和創造力的同步發展,那么這時候進行健康第一的思想鞏固就非常重要了,所以構建這樣的道德體育運行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培養。
二、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素質突出問題的有效干預
當前在素質教育推行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也逐漸的成為了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校的校風、學生接觸的外界環境、家長的素質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發展。從當前來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不健康情感、行為、思想等也都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毒害作用。那么這時候學校教育中除了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管理、心理輔導之外,體育也可以成為有效的干預手段。一方面,通過體育運動,學生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另外,學校體育的形式和內容非常的豐富,比如體育比賽等,就能夠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從而實現對學生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的更好的培養。另一方面,學校體育還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長期磨煉當中不斷的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從而使學生懂得通過努力是能夠有效的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的。故學校體育對于學生來說在改善心理問題方面具有輔助的作用。
三、運動競賽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在健康的定義中,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了除了要心理和身體上都達到較好的狀態之外,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也要達到良好的程度。運動在人類社會化發展當中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方式,學校體育教學中經常應用到的運動競賽是以集體的形式進行的,這時候面向學生的人際交往則呈現出的是一種多向性,在該種情況下,學生群體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多向人際交往或者是互動的時候,就能夠對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進行培養。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各種類型的體育競技活動實際上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的一種模擬,其中所蘊含的體育競技精神則是現代社會精神的一種縮影。另外,學校體育從本質上來講屬于社會課堂當中的一種,很多體育的形式和社會生活有著相似性。而學校體育又和競賽活動不可分割,那么學生在體育競賽當中就會產生挫折感、勝利感,體驗到成功和失敗,體驗到體育競賽的優勢和劣勢,體驗到群體競賽和個體體育的區別等等。那么,學生長期經受這樣的鍛煉,同時再加上教師給予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引導,就能夠通過體驗認識社會、生活、體育,從而將這種體驗和認識上升到自己的世界觀和信念的層面上來,使得學生在情感、人格、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得以更好的促進和發展。另外,運動競賽還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去進行自我教育,使得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之上去對行為和認知不斷的進行修正,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和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從而讓自己和社會需求更加契合,成為更能夠適應社會的人。
四、體育鍛煉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人文教育素養當前已經滲透到了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當中。體育鍛煉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意識。我們知道,學校體育不管是在課前、課中還是在課后都是集合的情況,這種集合就會使得學生在不斷的集合過程中提高集體意識。另外,體育鍛煉還能夠將學生的運動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良好行為習慣,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會逐漸的去學會關心身邊的人。比如學生在投擲鉛球的時候,一些順利過關的學生就會主動去幫助那些沒過關的學生,教會他們相應的技巧,這時候學生在集體的體育鍛煉當中就能夠感受到尊重,從而學習在團體當中怎樣與人進行合作。再者,體育鍛煉還能夠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行為習慣。我們知道體育鍛煉當中的一些器械、身體的劇烈運動等都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這也使得學生在鍛煉當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
五、學校體育與道德學習
學校體育也屬于社會化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活動的情景中也有很多在日常情景中存在的優良的品質,比如在集體的體育活動中需要合作精神,需要有對集體的忠誠感,在活動競賽中需要有公正的態度,相互之間的關懷和仁愛的道德行為。由此說明,這種社會化的學校體育實際上就是通過一定的體育情景去有效的培養與社會道德行為標準相契合的社會成員的過程,學校體育在該過程中只是進行道德學習的手段、途徑和方法。在該過程中公正、勇毅、果敢、仁愛等優良的道德品質就會在體育活動當中更好的被濃縮、展現,同時還使得體育參與者的社會化進程大大的被縮短,所以作為體育運動來說其更利于為學生進行道德定向。
總結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學校體育不僅能夠健全人格,還能夠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當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的干預,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道德學習。實際上,從當前的學校體育來看,教師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普遍較為關注,而對學生的道德認知和人際交往則重視程度不夠。為了更好的提高學校體育在各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教師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該多組織一些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合作精神和意識的集體體育活動,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體育競賽讓學生掌握交往技巧,鍛煉學生的意志和品質等。
參考文獻:
[1]張凱飛.Project Adventure 體育課程模式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4卷第3期.
[2]張琴.從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現狀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9年第5期.
[3]宋建華, 周萍.對高校體育培養大學生競爭意識的調查研究[J].學術論叢,2009年第18期.
[4]吳疆鄂,徐春燕.理工科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塑造[J].武漢科技學院報,2011年12月,第19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