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慧妍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在信息傳播領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傳統紙媒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網絡自媒體與傳統紙媒由于新聞框架和個人框架的限制差異,造成了媒介現實的差異與可信度的不同。網絡自媒體的發展顯露出固有的缺點,由于傳播主體的個人利益取向,傳遞的信息缺乏客觀公正的態度和表達,甚至因此出現蓄意散播不實信息的新聞亂象。人們在混亂的網絡信息平臺中無法對新聞事件作出客觀判斷,出現選擇重新回歸傳統紙媒的趨勢。網絡自媒體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有待進一步考察,傳統紙媒的命運也顯得撲朔迷離。
關鍵詞:自媒體;傳統紙媒;媒介現實;框架理論
一、信息傳播的框架理論
根據信息傳播領域的框架理論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三種不同的現實中變換,分別是客觀現實、媒介現實以及受眾現實。相較于議程設置理論說明媒體通過篩選和突出某些新聞事件,從而影響受眾“想什么”,框架理論則是側重于研究媒體通過挑選、強調和組合新聞事件的因素影響人們對此事件“怎么想”[1]。根據研究,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受眾所獲得的信息,即由媒體所傳播的媒介現實,以及再次經過受眾自身理解而形成的對客觀現實的認知——受眾現實,都與原本的客觀現實有著不同程度的差距。
在紙媒時代,客觀現實受新聞框架(新聞工作者受新聞常規、組織符號以及政策立場三方面影響而重組、再現客觀現實的過程[2])和新聞工作者個人框架的影響和限制,會與客觀現實有所出入,但在集體的新聞媒體單位中,個人框架發揮的作用極其微弱,媒介現實由此顯得較為客觀公正,新聞工作者個人觀點的傾向較模糊,著重于敘述客觀現實,因此對受眾的個人判斷影響較小。同時,新聞工作者恪守職業道德,以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為重,因此所傳遞出的媒介現實是公正且具有權威性的。
二、傳統紙媒受沖擊
伴隨著21世紀初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全面發展,“報紙消亡論”開始出現,根據報紙的銷量走勢,報紙預計將在2044年徹底失去市場,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自從網絡自媒體的高速發展以來,傳統紙媒受到的沖擊可以說是災難性的,報紙消亡論在這樣的現實發展趨勢中也并非天方夜譚。
自從網絡迅速的發展以來,多種信息傳播平臺的建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直播平臺等,使得媒體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從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到任何能夠使用網絡的普通人。各種“微博大V”、粉絲量眾多的微信公眾號、知乎上的“熱門答題者”、直播紅人等,甚至任何能夠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言論的人,都是新時代的媒體人,他們也擁有了傳播媒介現實的能力。
較之傳統紙媒信息傳播的延時性以及獲取的不方便,網絡自媒體的優勢十分明顯,通過網絡終端技術的加持,信息的發布以及獲取十分方便快捷,從而使得受眾能夠打破空間的限制迅速獲得第一手資料,實現“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受到網絡自媒體的沖擊,傳統線下紙媒的閱讀量一落千丈,大部分受眾轉而選擇獲取信息更方便、更及時的網絡自媒體。
三、網絡自媒體媒介現實可信度爭議
網絡自媒體時代與傳統紙媒所構建的媒介現實大不相同,自媒體個人框架對媒介現實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以微博為例,個體言論聚攏為網絡暴政,話語權在碎片化中逐漸兩極分化,日常敘事擠占公共話語空間,都是微博這一“自媒體”所構建的媒介現實[3]。由此可見,微博所構建的媒介現實缺乏權威的監控,缺乏客觀公正的表達,有其固有的難以改善的缺點。
傳統紙媒受國家層面的監督,為弘揚主旋律精神和文化,發布信息的態度以正面、中立為主,批評為輔;而網絡自媒體所受的限制較少,普遍以批判的態度對待社會事件。由此可見,對于同一新聞事件,傳統紙媒和網絡自媒體的報道方向也許完全相反,那么受眾從兩方得到的也許會是相互矛盾的信息。有研究2012年“兩會”的文獻指出,報紙和微博在媒介現實上的差異十分巨大,通過語義傾向性的分析來描述兩種媒體對于“兩會”中官員代表的報道傾向,結果如下:
從表1可以看出,報紙和微博的表達傾向性大相徑庭,并且微博報道的表達上往往有著非常強烈和明顯的傾向,不及報紙中立表達的客觀。新聞報道是為了向受眾傳遞客觀的新聞現實,報紙的大部分中立報道給予讀者自主判斷的空間和條件;反觀微博的報道,大部分充滿了強烈的負面表達,難免會對讀者造成一定的傾向性影響,“客觀不足而情緒有余”。
絕大部分恪守職業道德的傳統紙媒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旨在向社會公眾展現“事件真相”,即盡量對客觀現實不作改動,使得媒介現實盡可能地反映客觀現實。但與傳統紙媒的專業新聞工作者不同,網絡自媒體的傳播主體是任何個人而非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有組織的集體。這表明,許多未受過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媒體人”,他們不了解新聞傳播的準則,缺乏對新聞職業道德的認識,不具備媒體人傳播真實的自覺,因此,現如今網絡上由這些“新媒體人”所發布的絕大部分信息都不具備權威性,真實性也有待考察。
更有甚者,為了獲得對自身有利的輿論導向,獲得經濟利益,或者尋求更多的閱讀量和關注度,蓄意發布不實信息,包括對自身負面信息的隱瞞或者散播對他人不利的謠言,這些扭曲的、不真實的媒介現實都是現在網絡上常見的新聞亂象。
四、網絡自媒體權威流失和紙媒復興
按照報紙消亡論,報紙的銷量在未來幾十年會直線下滑并且最終消失,但是現實沒有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因為網絡自媒體僅僅發展壯大了幾年,它的致命性缺點便徹底展露了出來——不受控的以個人利益為一切的傳播主體以及大量的不實信息,造成了信息傳播平臺的一片混亂。同一個新聞事件,由于不同的媒介主體自身利益相悖,被傳遞出完全不同的媒介現實,對于廣大受眾而言,在網絡世界里到底“何為真實”是一個難以得到解答的難題。
自從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新一任總統以來,網絡上關于美國社會的荒誕言論層出不窮,荒謬的“特朗普”現象使得人們無法從千變萬化、互相矛盾的網絡信息中判斷真實,因此人們轉而尋求權威紙媒的解答,獲得對客觀現實更加真實的了解。這進一步例證了網絡自媒體媒介現實的可信度不足,傳統紙媒仍然存在優勢。
注釋:
[1]喬新玉.傳播學視閾下的框架理論綜述[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10):126-128.
[2]張楠.從媒介現實到受眾現實[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64-67.
[3]王彩平.微博構建的媒介現實[J].行政管理改革,2012,(4):64-67.
[4]管登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媒介現實差異的實證研究[J].新聞世界,2012,(6):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