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喜英
摘 要: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大量閱讀和聽、讀、寫,不斷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在熟練駕馭母語的基礎上有利于培養其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文章通過激勵學生積極思維,踴躍發言以及披文入情,讀悟結合,以情促讀兩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
關鍵詞:閱讀;思維;情感體驗;讀說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就要求教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張揚學生的個性,以促進學生多元化、健康的成長。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兩點可操作的方法。
一、激勵學生積極思維,踴躍發言
在課堂上踴躍發言,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是語文教學的前提。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人類的思想得以交流,經驗得以傳播、繼承,知識體系得以發展。語言作為思維的承擔者和交際的媒介,具有概括、傳遞、交流和調節的作用。因此,對于小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培養很重要,教師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首先,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筆者認為,師生是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就是讀書、學習的伙伴。其次,不要迷信權威,“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對課本和老師的觀點大膽地質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懷疑精神。最后,鼓勵學生發言,容許學生出錯。筆者認為只有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學生才會丟掉思想包袱和解除心理戒備。
2.學會合作、探究和討論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發揚學生的個性,讓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討論。在一節語文課上,教師設置一個主問題,然后就這一主問題進行追問,把問題拋給學生,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做合適的引導和點撥。這就需要學生進行合作,讓他們之間進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和他人交換,進而達到更好的理解與把握,從而進行討論。教師根據課程的需要與要求,合理、恰當地安排多種形式的合作討論,并且在討論中做適當的點撥,讓這種形式具有實效性。
3.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創新的思維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師不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把自己的想法變相地強加給學生,讓他們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否則,其教學將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一定要大膽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并把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告訴他人,積極交流。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發揮想象與創造力,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披文入情,讀悟結合,以情促讀
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與表達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進行一定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的意境,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情感的交流與體驗。
因此,我們需要教師反復地去朗讀與理解,找到準確的情感基調,然后再引導學生去讀。在課堂上,筆者通過多種形式閱讀和感情帶動去感染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感氛圍中與作者開展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從而讓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這樣,學生所獲得到的知識才是深刻的,甚至是獨到的、特有的。比如,教學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應對學生提出要求,在古詩文的朗讀中,要注意押韻、平仄。教師應就古詩里的押韻和平仄做介紹,尤其是平仄,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平聲讀短一點,仄聲讀長一點,要重讀。然后讓學生嘗試體驗,并提出要求:第一,讀準;第二,讀出感情;第三,讀出自我。在教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時,筆者問:“這兩句寫了西湖六月的什么景物?”學生答:“荷花!”這時,我引導:“寫了荷花什么特點呢?”學生回答:“寫了荷葉的綠、荷花的紅。”教師及時鼓勵,讓學生思考,怎樣讀才能表現荷葉的綠和荷花的紅?學生思考,齊聲作答,說對于“綠”“紅”要讀重、讀長。通過上述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感情吟誦”,深入細膩地鑒賞了西湖美景。
要達到這種效果,引導和朗讀是關鍵。不讀或少讀,就不是真正的語文課。教師要通過自由讀、集體讀、分組讀、個別讀等形式,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里,感情朗讀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文章作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文的意境和主旨。
當然,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任何一種能力訓練都不能離開語言訓練的整體而孤立地進行,必須跟其他能力訓練交錯進行,不能單純地為“說”而“說”,為“讀”而“讀”,而要在“讀”中學習“說”,在說中鞏固“讀”,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無形中就慢慢提高了。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