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笙
摘 要:通過實施“問題式”教學,使教學活動在“問題情境”中進行,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度依賴,從而達到改變目前中職學生厭倦數學學習的狀況。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問題情境;中職教學
現在的中職數學教學迫切需要探求一種適合當前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普遍欠缺的中職學生的教學方法。過去的中職數學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主,通常采用講、練、考的方式,而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缺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學生覺得課堂乏味,學習的主動性降低,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逐漸對數學課產生厭倦情緒。為了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和學習興趣,筆者采取了“問題式”教學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問題式”教學的內涵
“問題式”教學就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故“問題”具有以下特征:①“問題”能貫徹教學原則。為學生創造一種外部因素,通過精心布疑、巧妙設問,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學習情緒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維活躍的狀態。②“問題”能夠調整教學氣氛,增強教學效果。“問題”能抓住學生的學習難點,鼓勵學生質疑和爭論。③“問題”可以促進教師的教,提高教師的素質。通過“問題式”教學,教師就能從教科書及教學大綱出發,把知識點、教學內容設計到課堂教學中,達到分散難點的目的,從而使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
二、“問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面對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整體素質大幅度下降、數學成績越來越差的狀況,教法的改革尤為迫切。“問題式”教學法采取設問、引導、啟發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嘗試到“發現”的樂趣,學習不再“無聊”和無所適從,而是激發了動力。
“問題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反應熱烈,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提高。當學生探求問題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時,其潛能是巨大的,有些問題甚至超出了教師的想象,這對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且有很好的效果,對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創造力的培養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三、“問題式”教學的實施
(1)導入性提問。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有關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學習新課做準備。把教學進度告訴學生,讓他們知道明天的課程和要解決的問題,從而能適當預習并把不明白的問題做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2)探究性提問。目的是激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主動攻克疑難,從而獲得新知識。每節課的問題設計不宜太深,但需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通過努力去解答,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較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因此,筆者往往從三個方面設問:
第一,在學生疑難之處設問。例如,集合的元素具有確定性。那么,什么是元素的確定性呢?這是學生的疑難之處,因此設問:以下例子,哪個能構成集合?①“好心的人”;②“高一級的全體同學”。通過這些例子,引發學生思考、爭論。
第二,在新舊知識的結合處提問。例如,在講授函數的定義域時提問:①函數的定義域是什么?②已知函數f(x)的定義域為[-1,1],回答以下問題:x的取值范圍是多少?函數f(2x+1)中x的取值范圍又是多少?此函數的定義域是什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函數的定義域這一概念。
第三,在學生的思維受阻處提問。例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函數的對應法則,設計以下問題:已知函數
f(x)=3x2+1 ,分別求f(1)、f(a)、f(2a+1)。解答后,提問:解答的依據是什么?解答對應法則是什么?有了結論后,接著解決以下問題:已知f(x+2)=3x2 +12x+13,求f(x)。
(3)鞏固性提問。課堂教學不應采取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而應依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精選例題。例題的解答,主要讓學生自己完成,讓他們理解例題,能抓住問題本質去思考,然后把例題做適當的變形,進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4)課后性提問。配合課堂內容,布置適量的練習。練習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屬基本型,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完成;第二層次屬能力型,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完成。
(5)歸總性提問。當新課進行到一定的階段,教師要對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
四、成效
以上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遇到問題時,首先找資料,確實無法解決了,才去找老師。這說明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