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植
摘 要:學習不僅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復習試卷講評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把情感、態度、能力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展現自我。
關鍵詞:數學教學;鼓勵;激發;引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認識到現實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究其應用價值。”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起引導的作用;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教師有責任拓展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信任每位學生,引導學生在體驗學習中提出問題,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一、挖掘教材,鼓勵學生解決問題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知的知識或經驗相聯系,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學科。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提問題,學生同樣可以提問題,學生提問題反映的是學生主動思維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存在害怕的心理,不敢提問,另外,教師在解決問題時喜歡請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冷落成績差的學生。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教師首先要改變常見的教學方式,不要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而是要放手讓學生探究和發現,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同一道例題,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程度不同,思維培養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課本出現例題是:17-9=(),想:9+()=17。如果根據教材知識提問,必然導致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中,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讓學生把各部分知識聯系起來,啟發學生進行多向性的聯想,鼓勵學生想出不同的方法:①17-9=10-9+7=8;②17-9=17-7-2=8;③思考:9+8=17;17-9=8。讓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樣,就創造出了有生機的課堂,既讓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尊重了基礎差的學生,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敢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解決問題
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結論性知識,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特別是有些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等,大部分學生靠死記硬背,導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了把教材變成學生易于和樂于接受的信息,激發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實際借助多媒體教學,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且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產生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如果只靠教師的講解是無味的,而且學生也很難區分分數的大小,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創設小朋友過生日分蛋糕的情境,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認識了同一塊蛋糕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分的份數越多,每份的量越少,而且還直觀地感知“1”里面有幾個1/2、1/4、1/16……滲透了“整體”思想,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這種動態的演示使學生順利地突破了思維障礙,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復習試卷講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新課標規定: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的發展。課堂教學要盡可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要把個別參與變為集體參與,把“一刀切、齊步走”變為因材施教、培優輔差。教學中,教師講評試卷,不僅要找出試卷中出現的具有共性的典型問題并對導致錯誤的根本原因加以分析,還要設計新穎的講評課,注意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升華,以嶄新的面貌展示給學生。在掌握常規思路和解法的基礎上,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啟發新思路,探索巧解及一題多解,讓學生感到內容新穎,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引起學生的發散思維,開拓思考的視野,學會解決新的問題。如“某家電城購進一批電風扇,賣出5/6,剩下108臺,這批電風扇共有多少臺?”絕大部分學生的解題答案是:108÷(1-5/6),在講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思維主體,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都有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會得出別樣的解法。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讓課堂充滿生機。
四、結語
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把情感、態度、能力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展現自我。
(作者單位:福建省大田縣太華鎮西埔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