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斯熱提·阿布拉
摘要:班主任將心育的觀念和方法引入教學、教育工作,不僅可以更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幫助,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全發展,將他們培養成真正合格的現代人才,同時也能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益,促進師生心靈共同成長。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有些時候,班主任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在學生的心中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對他們的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有些人可能就此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因此,班主任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職位,更是一種關于成長、關于心靈的充滿人文情懷的光輝職業。作為一個合格的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除了管理好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事務,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者之外,還要用真誠、用愛、用責任感、用熱情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本文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參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者談如下幾點看法:
一、建立良好密切的師生關系,善于傾聽學生們的心聲,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首先,要掃除學生的“畏師”心理。班主任應徹底改變“嚴師出高徒”的傳統觀念和陳舊的教學方式,主動與學生一起談心,一起探討、一起互動、一起做游戲。課堂上,班主任要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生活中,要把師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即使是班里最不“聽話”的學生,也要給予最大的、最多的愛心。不討厭、不鄙棄任何一個學生。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與學生打成一片。
另外,班主任要善于傾聽學生們的心聲,善于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他們的朗讀和討論,傾聽他們所提的問題和學后感,傾聽他們的欲望和需求。在傾聽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變化,迅速準確地從學生發出的各種聲音中聽出焦慮、憤懣、悲哀、快樂和喜悅,并在工作中及時做出適當的反應和引導。同時,還要對學生一些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思想或觀念及時做出指導和糾正。
再者,班主任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不同的生命個體之間往往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更不可能千人一面,他們之間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作為他們的班主任,我們要尊重這種個性差異,甚至鼓勵這種個性差異的存在,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來選擇工作方法,讓學生樂于接受,將他們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給學生以人格上的尊重,塑造健康心理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班主任在開展各項工作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自尊,給學生以人格的理解和尊重,從而使他們體會到被尊重的喜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產生自信、自尊、自愛的心理。長此以往,在充滿平等和尊重的氛圍中,學生的自我意識會進一步覺醒,個性特征會進一步凸顯,在學習和生活中能發揮出更大的潛能,心靈和人格也會得到滋養和鍛煉。同時,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還體現為不分性別、相貌、成績好壞,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因任何因素而對學生加以歧視,讓他們在友愛、融洽、和諧的班集體中健康成長,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旅程。
三、開發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陶冶心理素質
在班級管理中,一對一的溝通,如周記交流、談話、指導都是班主任常常采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對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產生自助、自信的力量,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彈性,還需要不斷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如可以開展班級主題系列活動,作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如果活動建設注重主題性、主體性、情感性、文化性,對學生的思想感情將起著極強的碰撞、震撼和啟迪作用,必然會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也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氛圍和情境對學生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班主任必須重視隱性教育資源的巨大作用,要特別重視有形與無形教育力量的融合,構建班級文化環境,創設積極的心理環境,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環境中建構自己的積極人格。一方面,要注意班級文化環境建設,如物質環境、制度環境、組織環境、行為環境、人際環境以及班風、學風的建設,精心設計、巧于安排,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和諧的、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中耳濡目染,陶冶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要善于組織和調動家庭的力量,采用講座法、個案研討法、座談討論法、個別指導法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指導,為學生的心理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總之,班主任工作需要具備一種事無巨細的精神,尤其是小學班主任,更要關注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學生心靈的守護者。因而,作為他們的班主任,我們要像一個稻草人,守護他們心靈的麥田,做小學生心靈的守護神,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杜秀芳.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神[J].中學教學參考,2013(06).
[2]張顯賓.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J].教育藝術,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