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施行,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在數學課堂上得到體現,傳統數學課堂以教師教授為主,教師經常一節課滔滔不絕,知識點的講解面面俱到,但是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實際上是忽視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導致了“出力不討好”的現象。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需要教師適當地放手,把課堂的時間、空間、提問的權利、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動構建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這樣才能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動!
關鍵詞:初中數學;主體地位;情境;合作探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真理要由兒童自己去獲得發現或者重構,而不是簡單地傳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常常教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迷迷糊糊。其實學生就像雛鷹,假如不放手讓它飛翔,它可能真的與天空無緣了。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放手、適當留白,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識。退一步,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探究的樂趣,享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綻放,自己構建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這樣的數學知識才真正有用。本人立足于初中數學的未來發展,結合浙教版教材和自身多年初中數學教師實踐,談談如何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主發展。
一、了解學生、深挖教材是放手學生自主探索的前提條件
新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構建不僅要考慮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還要切合學生實際,根植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主動構建數學概念,進而獲得全方位的發展。了解學生可以讓教師真正做到“三不教”,作為數學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以及學習狀態,唯有這樣才能減少課堂脫節現象,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深挖教材中知識的聯系,打破傳統教學思路,實現課標為準、創造性使用教材、學生為主三位一體的目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刪減,制定適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浙教版教材“等腰梯形的性質”時,由于等腰梯形和等腰三角形相似性高,因此,做如下教學設計:(1)回想等腰三角形的特性;(2)猜想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再加工”的教材,讓學生對等腰梯形概念的建立和性質的學習就更容易,教學效果更好。
二、創設情境,為學生自主構建概念打開大門
隨著新課改的施行,各種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情境教學法應用而生。情境教學法根植于教學內容,強調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識,勾起思維深處的聯想,進而主動建構數學概念。一個恰當合理的情境能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掌握知識,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致力于創設數學情境,打破數學課堂思維的束縛,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支架。
1.新課導入情境的創設
上課伊始,為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有必要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情境的創設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數學源于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的數學情境能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為后續的高效自主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學浙教版初中數學“余角和補角”這一數學概念時,我出示以下生活情境:要測量兩條直線柵欄所圍成的∠AOB的度數,不能進入柵欄內,如何能得到∠AOB的度數?又如教學八年級下“數據分析初步”這一章時,我以本校歷年學生考試成績為例,分析各個班級的平均分以及本班的學生考試成績的中位數、眾數、方差等,由于數據是學生身邊的實例,學生都愿意以小主人的身份試一試。
2.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
數學在很多學生眼里就是抽象的代名詞。很多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將一個自己看似簡單的定理公式直接告訴學生,要求學生直接背誦,當學生解決問題無法提取相關知識點時,竟埋怨學生背不過公式,其實學生根本不明白概念或者定理的來源,何來應用。一個好的問題就像一扇窗戶,能將學生引領到一個新的理論領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問題情境中思考,產生自主構建數學概念的需求,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浙教版“有理數的乘方”一課時,我為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國王準備賞賜告老還鄉的有功之臣,臣子說:“在國王的棋盤上擺上麥粒,第一格擺1粒、第二個2粒、第三格4粒、第四格8粒、第六十四格64粒,我只要這些糧食就行。”國王覺得可笑,答應了他的要求。結果國王把糧倉的糧食都給了臣子,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也讓課堂的氛圍變得輕松愉悅,讓學會帶著思考去學習乘法,感悟乘方的意義,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的博大精深。
三、放手學生合作交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放手學生并不是指教師完全退出課堂,反對灌輸不是教師一點不講。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不用講了,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就行了,老師一下子輕松多了。殊不知忽視了教師主導作用一味強調學生主體地位也是錯誤的,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須收放有度。曾看到一位教師執教的數學課,整堂課讓學生討論了幾次,結果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老師讓討論的具體問題是什么;有的小組討論的內容和教學內容無關。這是因為缺乏了教師的有效引導,單純強調學生的自由。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因此,教師在分配小組時,要考慮每個組優、良、中、學困生合理分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互助提高,實現合作的目的。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我首先出示各種三角形,讓學生辨別屬于什么類型的三角形,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能對給定三角形準確分類,接著我出示3 cm、4 cm、5 cm、6 cm、9 cm的小棒,并提問哪些小棒可以擺出三角形,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發現能擺出三角形的幾組小棒,并從中總結出: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遍。得出定理后我出示以下拓展練習題,用兩根3 cm和兩根6 cm的小棒擺成的三方形周長可能是幾?學生通過小組擺一擺不難發現三角形的周長只能是15 cm。借助放手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對給定三角形分類,實現三角形性質的再生長,探索出了三角形三邊關系,實現三角形認識知識鏈的生成。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鍛煉學習意志
初中學生的學習已經由形象直觀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激起學習興趣,鍛煉學習意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善于用生活中的實例引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思維,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的意識。例如,在學習了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平行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線?學生可能回答:“黑板的兩條對邊、窗戶的兩條邊、作業本的兩條邊”等等,接著我提問黑板的橫邊和門邊有怎樣的位置關系?有的學生可能回答相交,有的可能回答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我讓學生討論并說說自己的理由,學生可能回答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必須在同一平面內,黑板邊和門邊不在同一平面,所以不平行也不相交,我順勢總結:討論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前提條件是同一平面。身邊的實例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從而也深化了學生對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這一數學問題的理解
總之,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不能被教師的講解和灌輸所取代,因此,所有的活動必須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在困惑、交流、探索、頓悟中經歷發現這樣的過程,唯有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終生受用,相反由教師灌輸得到的知識只能是曇花一現,毫無意義。課堂上教師適當放手,學生有了思考的空間,才能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退一步海闊天空。
參考文獻:
[1]杜成智.初中數學概念知識教學的求真與感悟[J].基礎教育研究,2015(24).
[2]楊琴艷.淺談初中數學基本概念的教學[J].當代教育,2007(4).
[3]朱桂鳳,孫朝仁.例說個性化課堂教學中的“六慢”[J].中國數學教育,2012(4).
[4]沈艷華.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2(8).
[5]王建利.試論初中數學概念的有效性教學[J].中學教研,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