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嫚嫚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行的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fā)展契機與挑戰(zhàn)。但是面臨較大的高考壓力,很多高中生在學習中都存在較大功利性。因此,要想不斷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與效果,真正實現高中美育目的,教師就必須要加強創(chuàng)新探索,積極嘗試各種新穎的教育培養(yǎng)方式。
關鍵詞:新課改;美術鑒賞;應用探究
作為高中美術課程的關鍵組成部分,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也是積極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面對本來學習壓力就較大的高中生,要想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美術學習中,往往存在較大難度,而鑒賞模塊教學方式的運用,則可以有效改變這一教學現狀。
一、加強美術情境教學
對于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來講,為了進一步深化主題,將作品的時代、民族個性特征充分突顯出來,可以結合一些美術作品、現象等方面,通過音樂、影視等方式來構建良好的背景情境,以此提高學生美術欣賞的積極性,并對其欣賞情緒給予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帶領學生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就應積極采用聲情并茂的語言來為學生提示相應的作品背景、內容,讓學生對纖夫日常勞作下的各種姿態(tài)、神情做出全面觀察,在此基礎上,再為學生播放《黃河號子》,帶領其自然地融入相應場景中,更深刻地體會纖夫辛勤勞作的艱辛,并產生一定的審美同情,讓學生接受到更好的熏陶。在此背景下,全面發(fā)揮想象力,調動其全身感官更好地投入欣賞當中,并將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學生在產生積極的認同心理之后,能夠推動欣賞活動的進一步拓展,并真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意義,產生審美愉悅與想象。這時學生原本朦朧的審美體會很快就會變清晰了,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能夠在欣賞過更真實、立體與生動的美術作品后,對美術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二、注重欣賞與繪畫工藝的有機整合
美術欣賞課程不應盲目地局限于欣賞層面,還可以結合實際條件以及學生認知發(fā)展需求,以臨摹的形式讓學生對作品內涵進行深入體會,這樣不僅可以突破傳統(tǒng)欣賞教學那種“光說不練”的約束,也能在此基礎上不斷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比如,在講解民間繪畫、工藝品欣賞的相關內容時,學生通常都會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想要親手嘗試一下。對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結合作品相應的風格、形象進行臨摹,以此來全面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又如,在帶領學生進行民間泥塑的欣賞時,就可以先為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泥塑作品,在學生被這些作品深深吸引的基礎上,采用生動語言為學生講解一些感人、有趣的泥塑故事,最后則要播放具體的制作過程。之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教師提供的作品,親自動手做一做,然后再通過小組的形式對學生作品進行欣賞評價,對泥塑作品的因素做出全面了解。
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增強
不論對于哪一學科來講,其各項學習活動的開展都不是一個機械、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且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將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力全面發(fā)揮。
對于美術欣賞教學來講,學生的感受往往都是最關鍵的美感。學生通常都是憑借自身第一直覺、印象來欣賞其作品,而其直覺、印象往往都會受到自身知識結構、經驗等方面的影響,能夠感受到的美的成分、質量都存在一定局限。對此,教師在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時,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進行預習,帶領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來欣賞、收集相關資料,以此來為欣賞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在全面激發(fā)學生欣賞熱情的基礎上,不斷拉近學生與欣賞內容間的距離。
對此,在實際授課中,其教師提供給學生欣賞作品之后,不應馬上講解,應給予學生充足的讀畫時間,或者是通過討論的形式來鼓勵學生積極講述自己的直覺、印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畫作并思考一些問題。例如,其畫面的主要顏色是哪種?主要采用的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給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感傷的,還是歡快的?等等,這些都能從整體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教師灌輸講解相比,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另外,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也能夠突破傳統(tǒng)教師“唱獨角戲”的授課狀態(tài),能讓師生共同參與其中,也讓每位學生都擁有發(fā)言、表現的機會,以此來吸引更多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欣賞活動中來。
總之,高中美術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積極開展鑒賞模塊教學活動,對增強學生美術學習興趣與效果、提高授課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實現美術素質教育,其教師應積極從開放性、多元化層面入手,通過積極引進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全面激發(fā)高中生的學習熱情,從整體上提高高中生的美術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華.美術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初步嘗試[A].新世紀中國教育發(fā)展論壇(第二卷)[C],2007.
[2]杜秋穎.淺談美術和教學[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五卷)[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