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慧
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特別強調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來輔助語文教學,從而體現出新課程理念和價值。課程資源利用得好壞直接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否。從巧借教材資源,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利用生活資源,突破語文教學重點;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三個方面論述了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相關方法。
關鍵詞:課程資源;語文教學;教材;生活;網絡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特別強調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來輔助語文教學,從而體現出新課程理念和價值。因此,課程資源利用得好壞直接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否。尤其是新課改形勢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傳統的一味依靠教材填鴨式的應試教學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更無法滿足中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主動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一、巧借教材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圖文并茂,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很多顏色豐富、充滿趣味的插圖,還有很多習題資源,以及大量具有現實性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這充分體現了初中語文教材在知識形成與應用過程方面的重視。因此,教師應巧借語文課本資源,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對語文課的強烈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巧借教材中朱自清的照片來引導學生走近作者,這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學習本課的欲望,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
同時,教材中的課后習題也是語文知識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個好的習題不僅能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而且還是多種信息的載體。因此,教師應關注習題資源,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如七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綠色蟈蟈》一課后的拓展練習:“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辨別這些聲音,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向課外延伸,擴大學生的視野,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進而加深對課文的
理解。
語文教師應積極更新教學觀念,不再生搬硬套傳統教法,不再依靠教材照本宣科,而應創新教學教法,靈活運用教材中的各種有效教學資源,讓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打造出高效優質的語文課堂。例如,在初中語文課本的每個單元開頭,都配有與本單元相應的圖畫,教師在每次學習之前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他們仔細觀察圖畫的內容,讓他們在課前猜一猜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或者同桌間互相介紹畫面內容,或者分小組合作討論畫面內容所傳遞的信息等,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可謂一舉多得。
二、利用生活資源,突破語文教學重點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學習資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主動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利用生活資源來突破語文教學的重點,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并掌握語文知識。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對于個體的學習而言,一切知識均起源于認識主體的生活實踐活動,學生的自主活動是他們認識形成和發展的源泉?!笨梢哉f,生活中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各種生活經驗都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語文知識,因此,教師應積極創設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體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能促使他們運用語文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能利用生活資源來突破語文教學重點。
例如,在講對偶這種修辭時,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在春節期間摘錄家家戶戶門旁貼的春聯,然后收集比較不同內容的對聯并請學生賞析,再結合他們喜歡的對聯講解對偶這種修辭手法,這樣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能突破修辭學習的重點,并讓學生掌握對偶這種修辭的特征。
又如,在要求學生寫作《我眼中的春天》這篇作文時,教師可以提前組織學生開展欣賞春天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春游,讓他們走進大自然去領略春天的魅力風景,仔細觀察萬物在春天復蘇的情態;或者鼓勵學生用畫筆畫春天,用歌聲贊美春天等,這樣學生自然會下筆有神,從而較好地突破寫作難點,還能讓學生學會用語文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豐富多彩的生活。
三、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網絡技術越來越先進,加上網絡的普及和家家戶戶電腦的增多,這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梢哉f,網絡上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資源是語文學習汲取不盡的知識源泉。
網絡資源不僅集圖片、聲音、動畫、視頻于一體,而且其信息資源的豐富和教學的直觀性強等優點是傳統語文教學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合理恰當地利用網絡資源來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鼓勵學生自主上網搜索關于余光中的生平介紹,或讓他們上網查閱古今中外詩人、詞人所寫的有關鄉愁的詩詞和相關的賞析評論文章等,以開闊他們的閱讀視野,增強他們的閱讀體驗,這樣教學時學生就會更好地理解鄉愁的主題,從而可以起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和時代的內容豐富的課程資源。”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積極開發有利于語文學習的各種資源。而網絡資源的利用,可以一改傳統語文課堂的沉悶和枯燥,可以大大增強語文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時代氣息,甚至可以延伸課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識。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制作精美的課件,在課上用電腦為學生播放優美動聽的《春之歌》,并用課件展示關于春天的美麗圖片,再在音樂的伴奏和圖片的渲染下,讓學生聽老師朗誦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想象眼前展現出美麗的春的景色,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從中找到春天的感覺。如果是傳統的教學模式,落后的教學設備,就很難再現課文中春天的形象,也就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而通過現代信息網絡技術,不僅可以再現春天美麗的形象,還可以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而喜歡上春天。因此,利用網絡資源,可以起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只把教材或少量的科輔掛圖等直觀材料理解為唯一的語文課程資源,只注重對教材,而忽略了課程資源的多樣性。而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加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反復強調“教師應積極針對各地域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以設計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教學過程,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體驗的同時,去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積極主動去開發和利用教材、生活以及網絡等課程資源,以讓各種教學資源更好地為教材服務、為學生服務、為語文教學服務,從而切實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9.
[2]鄭毓信.關于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再思考[N].中國教研報,2013-04.